发布时间:2024-11-25 23:32:15 来源: sp20241125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题: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能力——从新时代发展实践看中国特色期货市场成长之路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陈云富
期货市场,不为普通百姓所熟悉的“小众市场”,却因天然的商品交易属性,成为实体企业管理生产经营风险的专业金融市场。
我国现代期货市场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期货市场以专业所长服务实体所需,以创新发展支持国家战略,以特色监管守牢风险底线,在亚洲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真实写照。
紧紧围绕实体经济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套期保值、价格发现、基差交易、仓单质押……普通百姓对这些期货名词可能比较陌生,但对很多实体企业乃至农业种植大户来说却是熟悉的内容。
期货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体企业可以入市提前采购或销售相关产品,锁定成本或利润。
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现代期货市场发展之路。随后,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相继获批成立。2021年4月,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我国期货市场形成5大期货交易所并立的格局。
从当初一个新生事物到如今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国期货市场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我国实体经济对原材料购销风险管理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我国期货市场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步伐扎实稳健。
截至2023年10月末,我国共上市131个期货期权品种,全面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其中,有104个品种是在2012年之后上市的。
2012年至今,全市场成交量翻两番,持仓量翻三番,全市场资金量从2000亿元增至1.5万亿元以上。按交易量统计,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化工、钢材期货市场,第二大农产品、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和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
坚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期货市场有效服务我国居民“菜篮子”“果篮子”,上市了全球独有的苹果、红枣、花生期货和活体交割的生猪期货;根据我国工业全产业链特点,工业品期货品种涵盖了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并在化工、钢铁行业初步构建起全球独特的全产业链避险工具体系。
用好“小众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大市场”。在期货市场,企业可以建立虚拟库存,节约大量流动资金,同时实现产销直通,降低库存成本;采用基于期货价格的点价贸易、基差交易等交易定价模式,大大节省企业现货交易成本;通过仓单质押、风险管理公司合作套保等业务模式,可以扩大企业融资途径、提升授信额度,降低融资成本……
当前,如何利用好期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很多企业现代化转型的“必修课”。
发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2018年,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成为我国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引入境外交易者的特定品种。
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交易是中国期货市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继原油期货之后,又有23个期货期权品种相继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交易。更加国际化的期货市场,提升了“中国价格”的含金量,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话语权。
原油期货辐射亚太地区的价格基准已初现雏形;20号胶期货价格已成为我国进口天然橡胶的重要贸易定价基准;白糖、棉花等品种期货价格正在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亚洲时区定价基准……“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加速形成。
“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来自监管部门的消息,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未来还会有更多开放品种和开放渠道,不断扩大期货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能“出海”也能“下地”,要把专业能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八年提及“保险+期货”。
新时代以来,期货行业围绕国家战略主动创新,以专业之长服务时代之需。“保险+期货”就是通过价格险或收入险的方式,将农民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管理需求收集起来,由期货公司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为参保农民提供种植收入保障。
“保险+期货”为农业生产提供创新金融服务,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支农发展之路。
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行业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脱贫地区花生、天然橡胶、玉米、大豆、苹果、棉花、白糖等18个品种提供价格保障,累计承保货值1346.04亿元,农户获得赔付44.93亿元。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如今,在经历多年实践检验后,围绕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期货行业进一步创新发展出“保险+期货+订单农业”“保险+期货+银行”等新产品。我国期货行业深耕农业农村市场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之路
2022年8月1日,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施行。
这部被誉为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基本法”的法律,是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30多年发展经验和监管实践的系统集成,它的施行标志着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发展进入新的法治化轨道。
期货交易具有高杠杆、高风险等特点,期货市场要为实体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有效发挥期货市场的平台作用,其自身的市场风险监管能力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
将期货市场的普遍规律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期货市场监管体系。2006年设立中国期货监控,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有效解决了保证金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具有独创性。
进入新时代,期货市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涵盖中国期货监控在内的“五位一体”协作监管机制。这套机制成功抵御了多次全球性大宗商品剧烈波动、境外市场原油负油价、镍期货价格非理性暴涨等重大输入性风险,并确保了中国期货市场十几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市场运行风险事件。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严格执法、敢于亮剑”。监管“长牙带刺”不仅维护了期货市场的平稳运行,更进一步推动法治意识、合规意识、规矩意识的不断深入。
完善规制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期货从业人员行为的部门规章,强化持仓管理、大户报告、“看穿式”监管等基础制度,强化“五大监管”实践……在积极为实体经济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期货市场自身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也在持续加强。
立足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扎实筑牢金融安全防线,中国期货市场将不断稳健前行,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责编:王静、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