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创新“大思政课”引领新时代青年

发布时间:2024-11-05 21:30:17 来源: sp20241105

  【光明论坛】

  作者:张运君、于佩岐(分别系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登上国之重器“东方红3”科考船,在流动的碧海波涛之上学习海洋及海洋调查的基本知识,聆听思政课教师讲授中华民族实现海洋强国梦想的“规划图”……自2020年以来,已有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00余名师生参与学习中国海洋大学开设的“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公共选修课。这堂开在大海上的流动“大思政课”,将海洋科考知识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建设“大思政课”的新路。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而且“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五年来,各地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提升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实效。流动的“大思政课”秉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理念,融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于一体,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更多力量。

  流动的“大思政课”孕育蓝色梦想。“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培养能担负建设海洋强国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首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蓝色梦想,将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融入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和进程中。流动的“大思政课”,让学生得以置身于科考的现实环境中,真切感悟海洋科考人员的奋斗历程,切身体会科考人员“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在筚路蓝缕中启航,到今天已实现逐梦深蓝的历史性飞跃,这是一代代海洋工作者接续奋斗的结果。流动的“大思政课”用海洋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和祖国海洋建设成就激励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鼓舞他们的斗志、磨炼他们的品格、启迪他们的创造,自觉将谋海济国的信念谱写在蔚蓝的青春画卷上,真正成为一名专注浩海求索、立志向海图强的新时代建设者。

  流动的“大思政课”涵养海洋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从古至今,一代代中华儿女踏海而行,外展求新。从徐福东渡到郑和下西洋,再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历来有着深厚的海洋情结和广阔的海洋胸怀。流动的“大思政课”上,青年学子置身于宽广的大海上,将激发其在百舸争流中向海弄潮的干劲,涵养其如海洋般辽阔的胸怀。一方面,引导青年学子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将“建设海洋强国,功成必定有我”的观念根植于心,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另一方面,鼓励青年学子用开放的眼光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成长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真正成为既具有国际眼光又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流动的“大思政课”培养创新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我们面临的海洋充满了未知,需要大批一流的海洋创新人才来奋力开拓。海洋科技发达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东方红3”科考船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新一代深远海科学考察实习船,标志着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大进步。在此设置课堂,可以让更多学生了解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成就,更有效激发青年学子对科技自主创新的坚定信念和对海洋求索拓新的渴望,播撒培养海洋创新人才的种子。

  流动的“大思政课”激发人海和谐共生意识。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联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因此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海上“大思政课”给学生提供了近距离关心海洋、认识海洋、思考海洋的机会,引导学生们深度思索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传递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只有真正关心海洋、爱护海洋,才能可持续地经略海洋,做到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这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福祉的根本之策。(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