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9:29:53 来源: sp20241130
【港澳台专线】(八闽千姿)一座复兴堡,两岸中华情
中新社 三明4月14日电 题:一座复兴堡,两岸中华情
作者 雷朝良
“光复台湾,振兴中华”,在福建三明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龙村中,一副对联悬挂于一座清代土堡建筑大门口两侧,引人注目。
这座土堡,就是中国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省党部(简称“国民党台湾党部”)旧址,取名“复兴堡”,即寓意“光复台湾,振兴中华”。
悬挂在复兴堡大门口两侧的一副对联“光复台湾,振兴中华”,引人注目。 雷朝良 摄复兴堡平面呈南北长的方形,中轴线两侧各建有一座一进三路的土木结构建筑,周以堡墙,占地面积1980平方米。堡内,70余间木构房屋鳞次栉比,配以镂空雕、木刻窗、雕花砖等饰物,古朴凝重。
抗战时期,国民党台湾党部就在此办公。在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毅看来,复兴堡原为当地村民抵御外侵而建,地理位置靠近吉山,较难被发现;而且,面积较大,能满足办公需求。
国民党台湾党部为何设于永安?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告诉 中新社 记者,抗战期间,台湾尚未光复,仍属日本殖民地。1941年,台湾爱国人士在香港成立国民党台湾党部筹备处,流转于广东、江西一带。1943年4月,该党部在福建漳州成立;同年11月,迁到永安,在复兴堡办公。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复兴堡坐西朝东,“东望”台湾。一首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被当年思念台湾的国民党台湾党部成员写在复兴堡墙壁上,现犹清晰可见。
始建于清代初期的复兴堡,历经数百年风雨,保存完好。 雷朝良 摄一座百年土堡,承载着两岸同胞并肩抗战的共同记忆,积淀深厚的抗战文化和闽台渊源。
据罗旌灌介绍,当年国民党台湾党部在复兴堡内设立训练科、宣传科、总务科等,运筹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光复台湾的活动;发展689位台籍党员,包括时任国民党台湾党部宣传科科长、后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谢东闵。
1944年11月,国民党台湾党部在永安创办发行《台湾研究季刊》杂志,旨在“研究台湾各种问题,加强国人对台湾的认识,并供政府建设接收之参考”。其创刊词的第一句话便是“台湾自始至终是中国的领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台湾党部随国民中央政府赴台开展接收工作。祖籍福建漳浦、出生于台湾彰化的谢东闵在回忆录《归返》中写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我得以不违誓言,堂堂正正归还家乡。”
“复兴堡作为国民党台湾党部驻地的日子只有短短两年,却见证了两岸同胞为台湾光复所做的努力。抗战胜利后,接收台湾的计划大部分内容是国民党台湾党部在复兴堡内制定的。”罗旌灌说。
谢东闵儿子和儿媳到访复兴堡时种下的含笑树,郁郁葱葱,茁壮成长。 雷朝良 摄在复兴堡后院,一棵含笑树笔直挺立,枝繁叶茂。种下这棵树的,是谢东闵的儿子和儿媳。2009年以来,他们曾先后两次到访复兴堡,并捐赠相关文物史料。
“曾经战乱,我们的父辈经过这么一段艰苦的过程,一心一意地希望复兴,希望祖国富强康乐,希望同胞能够站得很骄傲、很有尊严。”谢东闵的儿媳、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林澄枝曾在到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胞前来复兴堡参观。2012年11月,时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到此参访,提笔写下“复兴堡”三个字。
当地政府举办“抗战进步文化研讨会”“国共合作与闽台关系学术报告会”等活动,通过两岸专家学者对国共合作抗战及民间抗战、台湾光复等专题进行研讨交流,增进两岸对抗战历史的认同。
目前,包括复兴堡在内的永安抗战遗址群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罗旌灌表示,复兴堡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珍贵文物,保护好它,将有益于两岸同胞共同铭记抗战史。(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