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裔扎根宁夏 变“不毛地”成“绿色银行”

发布时间:2024-11-17 04:31:14 来源: sp20241117

   中新网 银川10月16日电 题:马来西亚华裔扎根宁夏 变“不毛地”成“绿色银行”

   中新网 记者 李佩珊

  马来西亚华裔张佩心与宁夏的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

  彼时,就职于马来西亚一家食品公司的张佩心与公司创始人林孝仁受邀来到宁夏参加第二届中阿博览会。本是抱着“初体验”心态,他们却在这次大会上,找到了合作商机,也让张佩心与宁夏由此结下了近10年的缘分。

贺兰山下一望无际的螺旋藻种植基地。 张佩心供图

  地处中国西北内陆的宁夏,得黄河灌溉之利,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然而,由于干旱少雨,这里的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宁夏引黄灌区一直以来都受制于土壤盐渍化问题。数据显示,宁夏现有不同程度盐渍化耕地近250万亩。如何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利用,成为当地农民最头疼的问题。

  站在贺兰山脚下,看着眼前寸草不生、甚至浮满白色结晶体的盐碱地,林孝仁和张佩心却心头一亮。

螺旋藻加工生产线。 张佩心供图

  “我们的企业主营生产螺旋藻及其深加工产品,螺旋藻喜高温、耐盐碱,最适合的生长环境就是盐碱地。这里的温度和湿度也是我们另一个产品猴头菇的‘最爱’。”据张佩心回忆,回到马来西亚后,林孝仁便着手筹备在宁夏建厂。当年年底,公司在位于宁夏引黄灌区下游的石嘴山市投资4亿元人民币注册成立新公司,张佩心被任命为董事长,开始了自己的“西部逐梦”之旅。

  螺旋藻蛋白含量较高,内含藻蓝蛋白、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其营养价值极高而著称,不仅因其食用价值被大众熟知,还可用于医学研究、饲料添加剂、生物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于张佩心而言,选择适宜螺旋藻生长的地方,是他们发展的关键一步。

  来到宁夏后,张佩心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农户手中流转出1000多亩盐碱地,建起250多个智能温控大棚,开始因地制宜地种植螺旋藻。“在这里,我们实现了螺旋藻的大面积人工养殖,让往日不被看好的盐碱地成为螺旋藻生长繁殖的‘良田’。”张佩心告诉记者,如今,这片盛长螺旋藻的“绿色海洋”中,还吸纳了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随着螺旋藻的陆续成熟,他们还建起6.8万平方米厂房,实现多条深加工生产线运转。螺旋藻片剂、方便面、猴头菇咖啡等产品悉数上市,从销往马来西亚一地到已陆续销往澳大利亚、玻利维亚、匈牙利、菲律宾等25个国家和地区。

  “在宁夏,我们从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外贸出口市场,到实现‘卖全球’,证明了当初投资宁夏的选择是正确的。”张佩心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已形成集生物研发、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不只是企业产值的扩大,在宁夏的9年间,她也感受到了高效、有人情味的办事效率。

  “在中国,许多业务只需‘跑一趟’,即可实现一站式办理。对于我们外籍人士而言,最重要的工作签证办理,也从一年一次变成了三年一次。”张佩心坦言,在宁夏工作和生活,十分舒心,她也爱上了西北的美食,成为羊肉、凉皮的“忠实粉丝”。

  从种植开发螺旋藻至今,张佩心因盐碱地与宁夏结缘,而宁夏也不断给她惊喜。这两年,张佩心开始探寻和宁夏特色农产品的融合发展之路。在她看来,宁夏的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广泛,可以满足菌丝生产的原料需求;宁夏的枸杞名扬天下,可就地取材将枸杞销往全球市场;宁夏的苹果糖分高,口味独特,可开发苹果酵素、苹果发酵果酱、苹果气泡水等特色食品。

张佩心公司出口至秘鲁的苹果气泡水等产品。 银川海关供图

  如今,她的许多想法已成为现实,今年5月,其公司所研制的猴头菇黑咖啡、猴头菇生椰拿铁、螺旋藻咖啡、苹果气泡水、钙果气泡水正式出口秘鲁,为宁夏的“国际朋友圈”再添新成员。

  不仅如此,张佩心还在“贺兰山下第一村”的龙泉村开设了产品展示体验综合中心。吸引各地游客度假游玩的同时,感受体验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的友谊情深。

  “我会一直留在宁夏,我们的企业也会在中国加大投资力度。希望搭乘中国直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高速列车’,把我们的产品销往更多国家。”谈及未来,张佩心憧憬满满。(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