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6:27:22 来源: sp20241123
又到期末,寒假将至,古典诗词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作业和考试内容中,都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充分体现出其重要性——
“元嘉时候的陶渊明,元和时期的白乐天,元祐时期的苏轼,史称三元。苏轼认为,他们三个人在异代空间里面可以成为共同参禅的三个好朋友。”“了解中华文化名人,就能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发生的。”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青春国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暨“中华文化名人与文脉传承”论坛在海南举办,专家学者纷纷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在视频致辞中为听众们讲述了苏轼的故事:“他谪居海南期间,在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情形下,仍能以‘聊为一笑’的超然态度面对困厄。在组诗《谪居三适》中,充分体现了他随缘为乐,苦中寻趣的人生境界。”
“细读苏轼的诗文词,你会发现:在苏轼一生,尤其是杭州时期以后的创作当中,白居易与陶渊明的影响始终很明显。从人生境界上说,苏轼其实已经超越白居易,甚至可以说超越陶渊明,从陶渊明的不喜亦不惧,达致一种物我两忘、旷达超脱的境界。文脉的传承才能够成就真正的杰出诗人,白居易是如此,苏轼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杨雨说。
专家们的讲解,让人们知晓文学大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让与会老师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演进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故事之外,老师们也在思考,如何讲好苏轼这样的中华文化名人及其文章,引导当代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滋养人文关怀?这不仅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转化能力有极高的要求。
诗词教育,是为了感发生命、提升人格
“古人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握中华文章发展的脉络体系,就把握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思想精神、审美旨趣、价值追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把握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康震说。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学校,是教育发生的重要场所,是诗教浸润的主要场景。从美育到德育,学校多维度打造诗教浸润式育人空间。学生从踏进校门起,晨读午诵、入校离校音乐、上下课铃声……在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诗词巧妙融于学生在校的一日作息中。
每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便会如期进行。从小学到高中全体参与,将音乐、武术、沙画表演等和诵读完美结合。学校希望通过吟诵经典,让民族精神在学子的血脉中传承,通过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支撑学子的人格脊梁。每天30分钟品读、乐读、悦读,让学生耳濡目染,深入洞悉,以文化滋养心灵——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教师带领学生看好书、读好书,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精髓。
读古诗文有用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复兴的今天,仍然会有人质疑。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刘春景指出,诗教不是为了复古,不是死记硬背;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诗教将审美创造和人格塑造相联系,感发生命,提升人格。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教将道德与审美联结,将文字与现实联结,将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勃兴的文化风尚联结。读诗,是和伟大的心灵相互感应;学诗,真的能够“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学习诗词,可以引导道德性,浇灌植根天性的道德观念;激发创造性,释放源自天性的创造潜能;培养社会性,融通蕴于天性的社会情感。
“诗句赏读社团以研读诗歌为主,学生通过阅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中诗书礼乐的精髓,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诗经》诵读与当下流行的音乐完美结合,使古老的诗歌焕发新颜。”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校长陆炳荣表示,以经典诵读为主导,开发美学鉴赏、传统技艺、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多元化课程,将在学生心中种下大量传统文化种子,他们的实践和分享也将影响和丰富校园文化,使得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走出校园。
立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
在素养导向下,教学活动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锚定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与梳理,在教学评一致性、情境性、实践性的闭环中,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在教学中,如何整合资源、立足素养、基于任务进行授课呢?
“李白诗歌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小学语文课本选了9首李白诗,而月亮又是李白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教师梁创荣由此设计了梳理语文课本中的李白诗歌、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和制作“李白与月亮”小诗集三个学习任务。
首先,梁创荣和学生们一起梳理了课本中的李白诗歌,让学生了解李白诗在课本中的选编情况。然后在诵读这些诗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李白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三种类型:寄托思念、象征理想、表达哲思。最后按照这三种类型,把课外收集到的李白写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进行分类,编排成诗集。“这本诗集还配有诵读脚本:创设了几个与月亮相关的典型场景,串联了李白写的与月亮相关的典型诗歌,大体勾勒出了李白的人生轨迹。学生诵读这样的脚本,能够进一步感悟月亮意象的内涵,感受李白形象的独特魅力。”梁创荣介绍。
根据苏轼年谱和苏轼作品,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奈林学区中心校金常胜老师让学生们在苏轼生平坐标上画出他的人生曲线图。
在金常胜老师看来,“小学教材中6篇苏轼的作品,虽然在授课时一一教过,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学生仍然会感到陌生。学生对苏轼的生平了解也大多停留在零碎的认识,很难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作品赏析方面,教学过程中也只关注了单一语文要素,缺少深层次的品读。”
“在画出这个曲线的过程当中,学生才真正体会到苏轼这段人生的跌宕起伏,认识到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金常胜说,学生们在展示自己对苏轼的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统编教材内容,拓展课外语文资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织与重构。在课堂上将重组后的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体化学校副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金艳如是评价。教学设计不再孤立地紧盯单篇课文,而是以素养目标为统领,整体开掘单元资源。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明确期望学生学会什么,整体设计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思考要让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才能达成学习目标。
“在新课标指导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只是课程教学的资源,更成为浸润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转换为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的重要载体。”贵州省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室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訾慧表示。
高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应该更为关注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和深刻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吴欣歆认为,可以设计系列写作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写作的语篇类型包括学习性、思辨性、研究性等,帮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理解古诗承载的文化观念,认识古诗文的意境美与哲理美。
(记者 靳晓燕)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