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6:26:18 来源: sp20241228
阅读提示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随着该方案的实施,车市将建立起“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有效机制,缩短消费者的换车周期,同时还将进一步繁荣二手车市场,推动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这段时间买车真划算,车企纷纷降价,又遇上财政补贴,合计节约花销上万元。”3月26日,刚刚提车的重庆市民刘华林高兴地对记者说,他以不到15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台长安启源A07真香版,不仅获赠充电桩安装等多重大礼,还得到2000元财政补贴。
天气转暖,汽车行业今年的好消息也如期而至。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随即,重庆推出消费者购置新车可获每辆车最高3000元补贴的政策。
记者从重庆市商务委获悉,本轮补贴政策资金规模为2000万元,将补贴在重庆市辖区内汽车销售企业购买乘用车新车(含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自然人车主。购买裸车价20万元以下的每辆给予2000元市级财政资金补贴,20万元以上的每辆车补贴3000元,以现金形式发放到银行卡上。
有望“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旧车淘汰与新车置换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政府部门此前推出了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旨在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回顾之前出台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均对行业销量提振明显。”在重庆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看来,以旧换新针对性较强,将对我国汽车消费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有效打通消费者换车过程中的堵点。
此次《方案》提出,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畅通流通堵点,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组织开展全国汽车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开展促销活动,并引导行业有序竞争。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持续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促进便利交易。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方案》的实施,车市将建立起“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有效机制,缩短消费者的换车周期,使国内汽车保有量和车况水平同步提升,同时还将进一步繁荣二手车市场,实现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汽车产业更加智能化
“随着长安汽车的销量大增,今年车间用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各种设备都要更新升级,投入资金达数亿元。”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总装车间设备主管杨强表示。
从环保角度看,推动汽车以旧换新有助于减少老旧、高排放汽车的数量,从而减轻空气污染和交通排放压力。新车的能效和排放标准往往更高,这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出行。此次国务院提出的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全面惠及汽车上下游企业。
“公司每年用于设备更新升级的资金都达1亿多元,主要用于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新一轮的政策将加速重庆制造业的整体升级。”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刘一告诉记者,去年秋田齿轮耗资1.6亿元更新了高端摩托车齿轮加工设备和新能源汽车齿轮加工设备。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大规模的汽车以旧换新活动无疑将加速汽车产品的迭代升级。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品质要求的提升以及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联网软件等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助力汽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而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引领未来发展潮流。
期待汽车以旧换新细则尽快出台
为了响应汽车以旧换新政策,重庆市商务委动员汽车经销商、汽车厂家、银行金融机构、平台企业、各区县跟进出台配套举措,营造浓厚氛围,合力促进汽车消费。截至3月下旬,参与各方相关促销政策配套资金预计超1亿元,拟对100余款畅销车型给予2万元至10余万元不等的综合补贴或车价减免。
多位重庆汽车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在了解到有关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后,他们非常期待相关细则尽快出台。“传统的以旧换新政策大多以车企补贴为主,不光参与车型有限,消费者也不太‘感冒’。如果有大范围的补贴政策,车卖得会更快一些。”一名销售人员说。3月14日,有业内人士介绍,汽车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实施办法和标准的政策细则正在制定中。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置换型购车者考虑“换新”的同时也考虑“卖旧”。汽车经销商在等待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前,应提早沟通二手车渠道,让置换流程更为便捷。
不过,长期以来,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透明、地域限制和缺乏规范等问题一直是制约消费者购车的主要障碍。瓜子二手车高级副总裁王晓宇表示,针对这些行业问题,瓜子二手车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服务,如“先试7天再买车”,可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车况,加快购车决策过程;而“送车上门”服务,则能够提高库存的周转效率。
莫远明则指出,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的落地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废旧汽车的回收和再利用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和机制,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 李国 工人日报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