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1:41:26 来源: sp20241215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腊月,冷峻异常。虽不似北方那样冷风呼啸,但总有看不见的寒气浸肌透骨。我从平原上的北京来到高原小城临潭挂职帮扶,海拔和气候的不适是横在我面前的坎。
刚吃完早饭便接到通知,要去陪同参观一处温室蔬菜项目。汽车出城后一路爬坡,弯弯绕绕,我不由有些晕车,抵达目的地后不适感也没有消退。我尽量保持常态,身边的同事倒是细心:“你不舒服吗,是不是‘高反’了?这里海拔有2900多米!”
这时,有位同事递给我一份用餐盒打包的粥。同事说,本地人叫它麦子饭。高原氧气稀薄,人容易饿,这是当地准备的,以防有人低血糖。一入口,只觉这粥咸淡合适,里面的颗粒还很有嚼头。我原本发沉的身体一下子恢复了不少,又赶紧跟上了参观的队伍。
此后的日子,我时常想念这碗麦子饭。与临潭的朋友提起,才知道这不是简单的一碗粥。在临潭,这麦子饭算得上是一道家喻户晓的地方美味。当地每有大型活动,尤其天寒地冻时,主办方总会备一些麦子饭,已经是老传统了,甚至有人说越是活动上的大锅麦子饭越香。备上麦子饭,显得主人周到、贴心,甚至算是一种低调的隆重。
麦子饭,饭如其名,主料为临潭本地的麦仁,配料有青稞仁、燕麦仁、肉粒,佐料有食盐、味精、花椒、胡椒,再配以一锅老汤。名曰饭,实则是粥,要经过数个小时的熬制。据县里一位作家讲,好吃的麦子饭要经过一夜文火煮熬,边煮还要边搅拌,直至肉、麦交融成乳糜状。待到清晨揭锅,异香扑鼻,可以驱寒暖胃。想必那次为我“救急”的麦子饭,即便不是熬制一夜,也是凌晨三四点就开始熬制的,我不禁为主办方的心意所感动。记得喝下麦子饭时,有一种略微呛嗓的感觉,大概就是花椒和胡椒的作用。再嚼到几颗香喷喷的肉粒,更是一份意外惊喜。中医认为,“麦仁补心”。这麦子饭对我来说,确实是暖胃又暖心。
麦子饭来源于百姓家常、艰苦岁月。相传过去在其他地方喝“腊八粥”的时节,临潭气候苦寒、物产有限,凑不齐复杂的配料。人们只能就地取材,熬一锅麦子饭,这样既果了腹,又过了节,从而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特殊记忆。随着生活条件变好,人们在这锅粥里不断添置食材。麦子饭是与人们抵御寒冷、艰苦奋斗的历史相伴而生的。
如此看来,地方美食里也蕴含着历史文化基因。我还得知,“临潭麦子饭制作技艺”被列入了甘南的州级非遗,足见其在当地人心中非同一般的地位。如今,外地来客也可以方便地享受到这道本土风味。一次和同事到一家农家乐吃饭,看到菜单上赫然就有麦子饭。我一下两眼冒光,满口生津,点了一碗,几口就囫囵下肚。碗底还剩了几粒麦仁,细细咀嚼,口齿留香。
临潭古称“洮州”,自明代在此屯垦戍边以来,多民族文化在这里逐步交融。后来,我陆续遇到更多洮州佳味:糌粑、炸油香、麦索、甜醅子、酿皮子……这些美味最初都来自各个民族,在漫长的时光中逐步发展成当地人民爱吃的地方美味。如今我回到了北京,但仍难以忘却那顿治愈“高反”的麦子饭。那是一碗暖胃又暖心的麦子饭,但暖心的又何尝不是人呢?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9日 0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