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合作社的田更“绿”了(春耕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5-01-10 20:31:51 来源: sp20250110

  陈颖(左)和种植户在查看育秧情况。   姜 亮摄(人民视觉)

  3月22日6点,晨曦微露,记者来到福建福州市长乐区的江田村。一阵“突突突”的声音穿过薄雾、遥遥传来——农机手郑勇驾驶旋耕机正在整地。

  “这块地刚收完土豆,翻耕3遍之后蓄水‘溶田’,旱地就变成水田,为接下来的水稻种植做好准备。”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颖介绍,合作社流转了2300多亩土地,通过水旱轮作不仅能实现水稻、再生稻、土豆的“两年五熟”,还能显著减少水稻种植中的病虫害。

  陈颖2014年返乡接手父亲创办的合作社,10年来从“新农民”变成“老把式”,合作社也置办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等各种农业机械30多套,还建起大型农机库、物联网冷藏库、水稻温室育秧中心。

  安排完这边的整地任务,陈颖又去往隔壁地块,和社员一起回收地膜。“从2021年开始,我们种地用的都是加厚地膜,虽然成本比一般地膜高出1/3,但回收时不易破碎,节省了人工费用。”陈颖说。

  记者在此遇见长乐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程伟,他照常来合作社进行农技指导。“对使用加厚地膜、可降解膜的种粮大户,每亩地分别补助30元、60元,基本能够弥补增加的成本。”王程伟说,加厚地膜几乎无残留;而普通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阻碍作物扎根、影响通气进而降低产量。

  “最近天气晴好,我们正抢抓农时开展春耕。”陈颖走在田埂上,不时蹲下来查看土壤墒情。“那根‘电线杆’,是刚刚检修过的太阳能病虫害测报灯。”指着远处,陈颖介绍,测报灯既降低了人工监测的劳动强度,监测效果也更准确可靠。

  走进育秧温室,两名社员正在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我们使用的是‘亮盾’,这是一种绿色防控农药,能够显著减少种子病害。”陈颖介绍,当地农业农村局、植保站不定期发布病虫害预防信息,及时提醒农户针对性开展病虫防治。“通过开展绿色管控,仅水稻一种作物,就比传统种植防控方法少喷药2次,每亩地节本增收大约256元。”陈颖说。

  和用药观念一起转变的,还有施肥思路。“原来,大家没有施用有机肥的意识,全用化肥。肥料年年不少用,产量却年年下降,种出来的土豆光长叶子不长果。”陈颖说,合作社从2016年开始施用商品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让肥力更持久,“比如一亩土豆,单次肥料成本增加两三百块钱,但施用次数少,增产2000多斤,能增收2200多块钱。”

  记者从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全省春耕生产进展顺利,正从南到北有序进行。截至3月20日,福建“溶田”111.6万亩,泉州、漳州已陆续开始插秧。今年春耕,福建加快落实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田管措施,推广应用现代植保机械、高效低毒农药和绿肥种植、商品有机肥替代等方式,进一步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7日 03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