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19:10:31 来源: sp20241223
“我心里一直惦念着灾区的人民群众。”2023年11月10日,在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恢复重建,都会全力以赴。”
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始终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
2023年4月3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切为了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为什么人的问题,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性质。
一路走来,殷殷牵挂。“我几年前来过雄安,还是挂念这个地方。特别是回迁群众,涉及几十万人,想看看他们现在生活怎么样了。”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专程前往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对于回迁群众的老有所养、衣食住行等情况,细细问、认真瞧。
民生小事,念兹在兹。2023年6月,在内蒙古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都惦念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田埂上,细问土地的流转承包是否惠农,盐碱地的改造模式能否复制;沙地里,思索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否可以实现多元经济的共赢……
“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这是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写下的一句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答好“人民至上”考题关乎全局。
一切依靠人民。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
站稳人民立场,不仅是深厚情怀和初心使命,也是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人民问计,听人民心声。“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
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新时代十年来,基层一线,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去得最多的地方。大凉山的乡亲们一直记着:2018年年初,总书记乘飞机3个多小时,在深山里又辗转奔波两三个小时来看望他们。
“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2023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从岭南大地到河套平原,从江南水乡到天府之国,看“黄金水道”车船如织,听企业车间机器轰鸣,进社区农家体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做了生动而深刻的调研示范。
发展造福人民。
人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人民需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衡量中国社会发展的标尺、定义时代进步的标识。
“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众不高兴、撇嘴的事,就坚决不要干!”
老旧小区加快改造,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养老、托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多地加快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送戏下乡、搭建城乡书房……桩桩件件为民实事,直抵人心,赢得民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建设成果是为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说。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凉山贫困群众早已摘了穷帽,断了穷根。
2023年7月28日,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吉好也求的女儿吉好有果,跟伙伴们一起唱响了《国旗国旗真美丽》,悠扬的歌声唱进每个人心中。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30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