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6:20:13 来源: sp20241206
中新社 厦门3月12日电 题:如何共推“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育持续发展?
——专访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胡建刚
作者 彭莉芳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于2013年秋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华文教育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带来新契机,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共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华文教育持续发展?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华文教育联盟(简称“丝路华教联盟”)秘书长胡建刚近日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丝路华教联盟在厦门成立。这是怎样的一个社团组织?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胡建刚:2023年12月16日,丝路华教联盟在厦门成立。联盟由福建省侨办、侨联、省教育厅、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和华侨大学发起,在友好协商、合作发展的前提下,联合国内学校、海外华校及华教组织自愿成立,是一个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
2023年12月16日,丝路华教联盟正式成立。图为启幕领导与嘉宾合影。受访者供图成立丝路华教联盟,是为了践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育机构深度合作,在教师培训、人才培养、文化体验、校际交流、资源建设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2023年12月16日,与会嘉宾为丝路联盟启幕。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育走过了怎样的一段路?
胡建刚:“海丝”沿线国家,是中国人海外移民最先抵达的地区,也是海外华文教育萌发之地。
历史上,有书面记载的最早华文学校,是1690年创办于印尼巴达维亚(现雅加达)的明诚书院。新加坡的萃英书院成立于1854年,办学时间维持了百年之久。马来西亚槟城孔圣庙中华学校的礼堂内,至今仍悬挂着清朝光绪皇帝的御赐匾额“声教南暨”。
“海丝”沿线国家的华文教育,走过了一段从华侨国民教育到中华语言文化民间教育的历程。最早的华文教育,是华侨在海外对子弟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中国国民教育在海外的延伸。
几百年来,海外华文教育始终秉持无私奉献、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历史上有书面记载的最早的华文学校——印尼明诚书院。图源网络中新社 记者:“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育呈现哪些新特征和新需求?存在哪些难点?
胡建刚: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走深走实,“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育呈现四个特征:
一是华裔子弟与当地友族子弟并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子女进入华文学校学习;另一方面,随着更多的国家把中文列为中小学的可选修外语之一,越来越多的所在国主流学校与华文学校合作,开设中文课程。例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华侨中文学校,已为当地三所大学开设汉语课,每年修读汉语课程的墨西哥大学生达400多人。
二是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并进。华文教育有助于海外华裔青少年了解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积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华文教育正日益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成为他国民众认知、理解、欣赏甚至认同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德国法兰克福华茵中文学校荣获2020年法兰克福融合奖,成为首个荣获该奖项的亚裔团体,就缘于该校在给法兰克福不同族群孩子教授中文的同时,重视师生多元化、文化活动多元化以及社会交往多元化。
2022年第八届“中华文化大赛”举行云颁奖典礼。受访者供图三是语言文化与职业汉语并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对以汉语作为职业用语的国际职场人士的需求越来越大,汉语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基于此,“海丝”沿线国家华文学校应主动介入“华文+”职业汉语教学与培训,培养职场汉语人才,为共建“一带一路”培养海外急需的华文人才,并使之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是实体课堂与“云课堂”并存。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云课堂”“云校区”等成为华文教学的主流形式之一。进入后疫情时代,虽然“海丝”沿线各国分阶段、分步骤恢复了线下实体课堂华文教学,在线教学也保留了下来。面向无华校地区的生源开展华文教学,或需聘请异地异校优秀师资进行教学时,线上教学具有独特优势。
同时,“海丝”沿线国家的华文教育,也正面临着华文教师数量存在缺口等问题。此外,诸多在线青少年教育机构转战海外中文培训赛道,借助信息化技术快速拓展中文教学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传统华文学校的办学空间。
2023年“华文教育·华文教师”研习班走进福建漳州龙人古琴文化村。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如何共推“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育持续发展?
胡建刚:针对以上新需求与新问题,建立一个面向“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育领域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平台,就非常有必要。秉持“互助、共享、双赢”理念,才能有效打通“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育发展的堵点。
为此,丝路华教联盟将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助力联盟成员单位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优秀师资力量共享。组织海外盟校教师、管理人员到国内盟校培训、进修,选派国内优秀教师赴海外盟校讲学、授课,提升“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推动丝路华教联盟师资信息库建设,实现师资共享。
二是大力推动成员单位之间开展交流合作,举办华文教师“手拉手”、华裔学生“面对面”等活动,促进海内外师生加强了解、增进友谊。推动国内学校与海外华校缔结姊妹学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截至目前,联盟已推动福建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菲律宾华教中心签署了“华文教育+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有10余组联盟成员分别签署了华文教育校际合作协议。
丝路华教联盟成员代表签约,开启合作。受访者供图三是了解一线华文教学需求,针对性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反映中华文化、“海丝”文化、福文化的微视(音)频,开设“丝路华教·八闽微课堂”。与海外成员单位深度合作,完善、研发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华文教材。研发华文教育智能化产品,支持华文教育机器人“出海”,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信息化、智能化。
四是加强学科建设,开展华文教育研究工作。每年举办一届“丝路华教研讨会”,海内外联盟成员单位轮流举办,开展华文教育研讨,为联盟成员搭建研讨与交流平台。设立调研性华文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重点支持海内外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研究,形成一批有应用价值的智库型研究成果。
2023年12月24日,“华文教育-华文教师”研习班联欢会表演川剧变脸。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华文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胡建刚:华文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大力推动华文教育产业化、中华文化传播社区化两个方面大有可为。
推动华文教育产业化,必须引导、支持联盟成员与走出去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加强联系,精准把握各类企业需求,为在地化发展的中国企业提供全口径、定制式的语言文化系列服务。在此基础上,倡导联盟成员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协同制定行业标准,共创华教产业品牌。
海外华文学子共联欢。受访者供图 “中华文化大乐园”走进老挝。受访者供图一所华文学校,就是一个中华文化中心,具有社区型文化传播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接受度。“海丝”沿线国家华文学校须基于多元文化理念,打造中华文化社区传播的本土化品牌项目,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互鉴,持续为共建“一带一路”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完)
受访者简介:
胡建刚,教授,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华文学院副院长,丝路华教联盟秘书长,长期致力研究海外华文教育。曾主持东南亚华文学校比较研究、21世纪华文教材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等10多个科研项目,主编或参编《华文教育概论》《华文教材教法》等专著和教材。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