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9:21:49 来源: sp20241130
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26家考古机构、高校与国外43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35个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了亚洲、非洲、美洲、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考古学家为什么要去海外考古?我们又能从海外的考古发现中得知文明交流互鉴的哪些特点与趋势?
8月31日,由国家文物局、人民网联合出品,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人民网文娱摄制的《中国考古大讲堂》第四季第七期上线。在本期节目中,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将通过中国与伊朗之间瓷器的交往历史,为我们打开中国陶瓷对外交流的历史盛况。
张良仁举例道,中国与伊朗曾经在合作发掘纳得利土丘时发现了一批“青花瓷”。这些“青花瓷”乍看起来很像中国的青花瓷,但仔细观察后发现是伊朗当地仿烧的陶器。这说明中国的青花瓷来到伊朗以后,受到伊朗人的欢迎,并激发了伊朗工匠仿烧中国青花瓷的热情。
事实上,在9世纪中国陶瓷传到西亚之后,激起了当地工匠的仿烧热情,仿烧的对象包括唐三彩、唐青花、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等。西亚盛产黏土和沙子,也有烧制玻璃的悠久历史,工匠就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发明了又薄又坚又白的砂玻胎;他们还发明了锡釉技术,通过往釉里添加锡,得到了白釉,为釉上绘彩创造了条件。
后来,砂玻胎和锡釉又传到欧洲,成为欧洲工匠仿烧中国陶瓷的材料。这样,中国古代陶瓷不仅畅销海外,而且激发了外国工匠仿烧和创新的热情。在张良仁看来,“不做外国考古,我们都不知道中国陶瓷在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责编:郭思邈、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