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宿郑志龙的篮球哲学

发布时间:2024-12-23 08:09:06 来源: sp20241223

原标题:名宿郑志龙的篮球哲学

在前不久举行的福建省第一届闽港澳台“同心杯”篮球邀请赛上,记者见到了曾经在CBA联赛效力、跟姚明做过队友的“宝岛球王”郑志龙。转型为教练的郑志龙认为,当今世界篮球的发展趋势是要快、要打对方的立足未稳。在他看来,篮球这项团队运动的意义在于成就彼此、让你的队友变得更好。

郑志龙这次是应福建省篮球协会的邀请到福州,以嘉宾的身份参加“同心杯”邀请赛,也和刘玉栋、王治郅、孙军等旧友相聚一堂。

在谈到当今篮球的发展趋势时,郑志龙的第一反应是“快”。

“传球快、决定快、跑动也越来越快,”他说。“以前所谓的快攻基本上是对方失误之后或者抓到篮板球后发起,二打一,三打二。可是,现在的篮球不管是对方进球还是本方拿到篮板球,5个人就开始往前冲了。过去我们觉得阵地战是最保险的,可是现在很多外籍教练、球员越来越觉得,在24秒进攻里面,过了半场之后的前几秒钟是空当最好出来的时候。就是中国老话讲的,落阵地的时候打他立足未稳。如果你慢下来,人家也严阵以待了。”

郑志龙表示,很多教练还不敢尝试这样的打法,因为风险比较高,万一打不进被对方打反击,对方上分很快。有些教练会有“少输当赢”的想法,而郑志龙认为输多少都是输,应当大胆尝试更积极、更快速的进攻打法。

中国老一辈的教练员钱澄海曾经提倡要“追着对手的屁股打”,对此郑志龙很认可。在他看来,亚洲篮球要缩短与欧美的差距,还是要在球风上做文章。

郑志龙认为,亚洲球员要想在美职篮(NBA)立足,最需要提高的是身体能力和对抗张力。

他说:“亚洲球员在NBA立足,我觉得不是没有机会。技术的东西其实差距没有那么大,主要还是在身体。在NBA里面有一席之地的人,他的身体肯定相当棒。那种对抗张力,一直是维持在高档的。你的技术虽然可能让人家眼睛一亮,可是如果你无法一直维持那样高档的对抗张力,很容易就被淘汰了。在这个地方他们太强了,他们可以长时间处在一个高强度的对抗当中。”

郑志龙注意到,日本男、女篮最近几年的进步很快。他说,日本队的特点是人和球的移动都很快。

“过去的打法是,人在动,而球动(转移)得不多,现在是人一直在动、球也一直在动。某种程度上讲,日本现在从打法上、从篮球的理念上是跟欧美更接近的。某场比赛可能有赢有输,但是从这个趋势上它应该更符合篮球发展的趋势。”

1999年11月24日,全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战罢第二轮。上海东方队主场以99:91胜山东永安队。图为上海队12号郑志龙(白衣)底线突破上篮。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在郑志龙看来,在篮球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实战出发,在单位时间的训练中保持高度专注,而不是一味强调长时间训练、大运动量。

“大运动量是什么?是练你的意志力。可是你练意志力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欢乐的。某一段时间必须要有一个所谓的‘上量’,但不是每天,大多数的时间要给运动员的身体和脑筋休息的时间。”

郑志龙透露,在新疆、上海等地作为助理教练辅佐李秋平的时候,他们达成了很好的默契。

“我跟他有很好的默契,就是说我们努力工作、打球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每天为了工作什么都不管了。队员还有朋友、家人,想要看电影、打电话,这些都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希望你来训练的这两个小时之内高度专注,我们在这个时间去要求你,当然还有一些奖惩的手段可以去结合应用。”

郑志龙认为,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与个人的坚持相比,更重要的是大家对团队目标的认同。

“个人运动你可以去训练他的坚持,可是团队运动最重要的是你要跟你的队友运用合作的方式去达到你、我以及团队的目标。你一个人可以打80分钟,可是你的队友跟不上也没有用。只有在强度对抗、在实战中去训练我们的沟通共识,它才是有用的。”

2018年1月10日,上海宝山大华队主教练郑志龙(前中)在场边向球员布置战术。当日,在2017-2018赛季中国女子篮球联赛(WCBA)第23轮比赛中,上海宝山大华队主场以68比74不敌北京首钢队。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曾经有外籍教练评价说,中国球员在场上有时候比较机械地执行战术,却不能在进攻机会出现时去准确地处理和把握,郑志龙也注意到这个问题。

他说:“感觉他们特别在意把‘套路’跑出来,但是忽略了已经出现的进攻机会。我在带队的时候也常跟队员说,‘套路’是让你从A点到B点,可是A到B中间有两个机会你要注意一下。”

对进攻机会的选择是一种决定。郑志龙说,在球场上有很多球员不敢做决定,而有些球员很大胆地做决定,却常常会被教练批评。在他看来,走两个极端都不好。

“并不是说不要听教练的,但是球员能够在场上发挥什么出来还是要让他们尽量地去表现,说不定球员的表现超乎教练设定的预期。”

郑志龙说,他心目中理想的篮球是把球队带成一个很团结、很合作的团队,而他对于团结和合作有自己的定义。

“球员听到合作时,其实心里常常是有抵触的,因为他们觉得合作意味着要牺牲某一部分的自己。但我后来把合作重新定义,我说合作的意义是我要让你更好,你让他更好,他让我更好。这叫合作,这样子谁都不用牺牲了。我这样去解释合作的意义也符合我们这个团队运动所要的本质,我想一想我能怎么帮忙让你更好,我怎么样传球让你在更合适的点和时间出手……当每个人都替其他人想的时候,大家的技术水平就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记者王镜宇、李昊泽)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