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2:31:26 来源: sp20250110
电视剧《三十而已》拍摄泰剧版;《猎罪图鉴》在海外热播,并将被翻拍;迪士尼宣布购入《小敏家》全球版权;《二十不惑》系列剧在奈飞播出期间,获得观众好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媒体合作机制日臻完善;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国际版建成覆盖……近年来,中国影视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从“找平台”到“搭平台”,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传播方式不断翻新,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进行有益尝试。
在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有的创作者在主题选择、创意设计和艺术审美上注重中国特色和国际表达,吸引不同国家的媒体和制作公司购买影视制播版权,掀起一轮IP出海热潮。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影视IP走出国门,以青春奋斗、家庭情感等不同国家观众都能理解的元素和主题,推动中外文化互动交流。影视从业者还意识到,平台是全球文化交流的基础设施,对提高对外传播的自主性和信息供给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他们转变思路,通过国际合拍、栏目共建、媒体传播联盟、内容品牌专区、视频网站国际版等方式搭建传播平台,实现中国影视内容的主动输出、议程设置。这些迹象表明,中国影视业已初步实现内容、IP、平台、人才等全生产要素的海外集聚,影视走出去正稳步迈入“第二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影视内容乃至中国文化如何实现从“共享”到“共情”,与海外受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相关主管部门、电视台、影视公司、视频平台等还需聚合联动,以跨文化传播理念推动影视走出去不断升级。
首先要因地制宜,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喜好,尝试为目标受众量身定制。比如,找到中国与当地相联系的文化元素,唤醒观众的历史记忆。讲述20世纪30年代广东女性下南洋务工故事的电视剧《南洋女儿情》还原新加坡牛车水、豆腐街等历史景观,表现主人公与当地人的互帮互助,受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观众的喜爱。还可以寻找跨文化传播的共鸣点,像对个体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他者日常生活的好奇,以及两性情感、子女教育等,让作品与海外观众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泰剧版《匆匆那年》以各国观众都有的情感困惑和青春回忆为表现内容,在泰国获得不错的收视效果。
其次,积极拓展具有新媒体特质的传播内容。当下,海外传播的制作主体已由主流媒体、大型制作公司拓展到自媒体内容生产者、普通网友,传播路径也由卫星电视、流媒体平台拓展至社交媒体。影视从业者需改变各打锣鼓各唱戏的思路,在更广泛的媒介融合中激发传受主体间的互动,将蕴含于影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势能充分转化为传播动能。《流浪地球》《深海》等影视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给网友提供了丰富的中国审美文化符号,激发他们进行漫画、小说等“二次创作”。一批喜爱中国文化、具有一定中文基础的外国创作者还以“生活者”而非“评论者”身份体验中国文化生活,创作《新中国之歌》等影视作品。从世界到本土,再从本土到世界,以共情传播实现价值共享。这些影像符号、原创和“二创”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方式渗透到海外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如同毛细血管一般疏通文化壁垒,填充中国故事海外叙事和文化翻译的空白。
最后,在全产业合作中实现深度传播融合。随着中国影视公司海外经营渐入佳境,他们开始尝试海外产业布局。比如,长信传媒在马来西亚打造南洋街,为当地影视拍摄制作提供服务。除了在产业基建方面稳步推进,一些公司还在受众调查、影视培训等领域实现本土化。这种“组合拳”及其叠加效应,让中国影视业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与当地影视行业在硬件建设、人才挖掘、公益活动、周边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合作。影视从业者不仅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还了解了当地影视业发展状况、影视消费水平和观众收视习惯等,这些信息将为未来的创作传播提供参考。
总之,从单一作品播映到IP输出、周边衍生产品推广,从借助外国媒体的“借船出海”,到打造跨国流媒体平台的“造船出海”,从聚焦影视海外发行,到深耕当地影视产业,中国影视出海进阶之路背后,是传播内容、传播观念、传播途径的更新迭代。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在未来,如何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让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在国际上获得更多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我国影视从业者还需再接再厉,为这道时代考题写下更多富有中国智慧的答案。
(作者:徐海龙,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