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20:27:39 来源: sp20241114
为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9月26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设定的科目分为考试科目、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坚持全科开考、全考全用,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形式。
中考物理为什么增加实验操作
根据公布的《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2025年中考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6门,全市统一命题、分区评卷,成绩以原始分数呈现。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作为考查科目,由各区负责命题并组织实施,成绩以等级呈现,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等。艺术、信息科技、劳动、综合实践活动4门作为考核科目,由各区指导学校组织实施,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中考科目中的“考试”科目的成绩用于毕业和升学。也就是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6门设为必考科目。而“考查”和“考核”科目成绩主要用于毕业,并在升学中作为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中考物理分值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笔试分值70分、实验操作分值10分。
为什么要在物理考试中增加实验操作?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物理教研组组长刘培珠认为,将“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目的在于通过场景化、体验式的物理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改革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出将物理学科作为考试科目,既能考察物理学科特有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兼顾考察自然科学类学科的素养和能力,比如说探究能力、研究方法以及创新性的科学实验态度等等,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留出更大的空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运用。”
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物理教师张云红表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新中考政策,体现了对实验操作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学科素养,尤其是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化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都是极为重要的。此外,增加实验操作的考试与考查,会让学校更加重视动手实践,学生也会获得更多机会进行操作技能训练,促进其手、眼、脑的协作。对于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这也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学习物理应该避免这些误区
物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物理世界。但是任何一条物理规律在生活中都不是表现得那么直接。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初三年级物理教师王浩凯分析认为,“生活中的现象与其物理本质之间还是存在差距,而学生常常只看到一些事物表面现象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有些常与物理本质相悖。学生学习物理时常过于依赖这些经验,并常凭这些经验按照某种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去思考问题,把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一成不变地去解决新问题。这样凭固有的惯性思维和经验就容易使学生陷入学物理的误区。”
王浩凯进一步指出学生学习物理的误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惯性的经验思维会阻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索求,造成盲目处理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使学生不能批判地接受新知识,盲目地肯定或否定一切往往会犯片面性的错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时,有些学生总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而实际上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其次,学生容易用平时生活经验代替科学结论,得出与科学结论相反的结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已是根深蒂固,这使得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往往摆脱不了脑海中的经验去分析问题,常用表面现象妄下结论。而物理学既具趣味性又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每一个科学结论都要经过严密的科学实验才能下结论的,这样凭生活经验妄下结论势必造成错误的科学结论。比如,人向平面镜靠近过程中,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大的经验,就得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的结论。其实,平面镜成像规律告诉我们:像与物等大,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及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而距离越近看到的像越大,这是视角变宽的缘故,和我们平时看物体时“近大远小”的道理是一样的。
再次,学生易把生活概念和物理概念相混淆。物理知识的习惯用语在日常生活能为人们交流信息,服务生活。可是仔细琢磨,有很多说法与物理概念相悖。一个人提着重100牛的砂石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走了500米,从而认为这个人对这袋沙石做的功为50000焦的功的错误结论。这是受人们平时所说的“做工”所影响,平时所说的“做工”是指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称,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工作,而物理学做功的概念是指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从这很显然知道这个人是“做工”了,但不是物理学上的功,因为在提力方向上物体没有移动距离。
最后,学生易陷物理公式“数学化”,简单机械地生搬硬套数学公式。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时,常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是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王浩凯建议物理老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思考,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不能凭着生活经验对物理问题下结论。要指导学生科学地分析探究问题,多做实验,在实验中分析,在实验中下结论,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物理学。
他们建议这样学习物理知识
那么,我们又该在初中阶段如何学好物理知识呢?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初三(5)班的景语在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物理学的成就离不开代代科学家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对未知的无限好奇。“物理学原理往往是提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后,需要实验来验证。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应用理论知识、考查操作能力的过程。因此,除了在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后高质量完成作业以外,学好物理还需要善于发问,勇于实践。”
同时,她还建议说,学习物理切忌大量无效刷题,在知识点环环相扣的前提下,应将物理概念形成体系,独立完成知识网络,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进而对方法进行总结。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高二(3)班哈弘毅表示,首先上课要认真听讲。课上以听讲为主,笔记为辅,紧跟老师的思路,知识结构、解题方法、典型例题或听不懂的地方要记下来,课后及时进行二次笔记整理。其次,多看课本。基础概念规律和公式要非常熟练,可以尝试自己推导公式,加深理解,不要死记硬背。再次,学会对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独立解题,深入思考,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北京市玉渊潭中学物理教师段长莎则分别针对科学思维、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书面题目成绩等方面提供了自己的建议。
针对科学思维和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段长莎建议说:在初中初步体验科学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中提出自己发现的科学问题;经过一定谨慎思考后勇于提出对于这个科学问题的尝试回答;然后设计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区分清楚物理学中的因变量、自变量、控制变量各是什么含义,怎么改变自变量,怎么测量因变量,如何控制应该控制的变量;考虑清楚实验中需要哪些测量步骤,每一步需要用什么测量工具,测量什么物理量,记成什么符号;考虑清楚实验中需要哪些计算步骤,需要哪个原理公式计算出需要的物理量;通过多次实验对获得的数据证据进行比较与分析,回答最开始提出的科学问题,得到一定的结论。”
关于提高解答书面题成绩方面,段长莎则建议说:初三复习阶段可以对近五年北京中考物理考试题型和各区一模题进行反复研究,洞悉每一类题型后对应的一套解题方法,对这些解题方法要熟练掌握,重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先定性分析再定量计算,从特殊的现象到一般化的规律,先静态分析再动态分析,重视应用数学工具进行问题的解答。近三年北京中考物理试卷最后一道计算题都是在实际情境中考察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因此建议重点关注结合了真实物理情境的习题,减少机械的复习抽象化知识的情况。此外,学生们可以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通过讲解问题的方式,辨识自己思路中还存在的思维断点。(北京晚报 文/顾昕昕)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