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9:28:51 来源: sp20241121
图①:曹轩在实验台前查验微型发光二极管的性能。 本报记者 王永战摄 图②:武立稳在办公室办公。 刘 庆摄 图③:邓永东正在调试设备。 杨瑞星摄
江苏扬州市一家新能源生产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 孟德龙摄(影像中国)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广大青年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投身新兴职业历练成长、用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在实验室里努力钻研攻坚克难……近日,记者采访了在浙江、广东、四川从事不同职业的3名青年人,他们积极拥抱科技发展变化,立足岗位乐于探索,让青春拥有更多可能,在创新创造中感受青春脉动。
给AI当“老师”
打开AI(人工智能)产品,输入问题,数秒后便能得到一个答案。自动生成视频、写文案、制作PPT……如今,AI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好帮手。
其实,AI的这些本领,离不开人工智能训练师的“教导”。这群专业人才,能让AI从什么也不懂的“小白”,成长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多面手”。今年28岁的武立稳,就是这样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
在浙江杭州市临平区西子智能停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武立稳坐在他的工作台前,3块大屏幕显示器上显示着复杂的代码和数据图表,这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
“AI没有生命,不能用常规的方式去交流。它能执行的是一串串0与1组成的二进制代码。”武立稳说,因此,人工智能训练师要用智能训练软件,把人类的意图“翻译”成代码,传递给AI。
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培训AI?
“AI的核心是算法,这是AI的‘大脑’。‘大脑’懂得越多、转得越快,AI的能力就越强。”武立稳解释,培训AI所需的“教材”来自数据工程师们采集的各个场景和行业的大数据,并且他们会对数据进行标注,便于AI理解。当AI在反复训练中学会解法,算法工程师就会调整各项参数,提高题目难度。如此往复,AI的“大脑”就会越来越发达、越转越快,最终成为知识量和运算能力远超人类的“最强大脑”。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武立稳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从数据预处理到算法优化,从模型训练到人机交互设计,目的是不断提升AI性能稳定性和准确性,让产品更加“用户友好”。“对于人工智能训练师而言,无论是处理繁琐的数据还是进行细致的系统调试,细心和耐心都必不可少。”武立稳说。
2022年,马来西亚的一个智能立体车库项目中,当地维保人员频繁请求公司进行技术支持。在国内出现类似问题通常都是由公司的智能维保专家大语言模型(LLM)处理,但是此模型只支持中文。由于远程协助耗时费力,甚至语言互通都有困难,这让公司相关部门感到棘手。
经过认真思考,武立稳提出使用马来语库对LLM进行训练的解决方案,并成为项目组负责人。由于不同语言的词汇量、语法结构和语义多样性,导致词语嵌入的维度参数需要重新调整。武立稳请教了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的专家,与团队成员多次验证,最终反复操作得出最优维度,解决了相关问题。
“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也日益扮演着重要角色。人工智能训练师是一个新兴职业,我们需要主动加强学习,才能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武立稳说。目前,武立稳正在参与以视觉识别技术提升停车系统智能化水平的项目。通过视觉识别技术,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停车位状态、识别车辆是否正确停放在车位内,以及监测车位的占用情况。“我很喜欢人工智能训练师这个职业,希望未来通过人工智能,解决更多技术难题。”武立稳说。
用“数字”智慧养鱼
“投喂方式较为传统、尾水处理不及时、智能化程度不高……”刚赶回广东广州,邓永东赶紧将调研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随即又准备第二天去往清远出差。
作为中国联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专家,邓永东已经习惯了高频次出差调研的工作节奏,回到广州的时间,不是跟团队商量制订解决方案,就是去拜访请教行业专家。“这两年随着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渔业数字化、智慧化的发展愈加迅速,我们也必须抓住这个时机。”
90后邓永东从小跟着大人学捕鱼,每次看到渔民丰收的场景,就感觉很兴奋。工作后他常给渔民、养殖户做培训,渐渐对渔业投入更多热情,也因此进入数字渔业项目团队。
刚开始,邓永东还担心大多数渔民、养殖户在观念上接受不了数字化转型。但到了调研时,他发现实际需求很大,“渔民对新技术的渴求还是很旺盛的,他们心里也有一本账。”
邓永东解释,传统养殖业是“看天吃饭”,渔民抗风险能力弱,很多技术和经验是在老师傅的脑子里,换一个人养殖稳定性可能就降低,一个恶劣的天气可能造成一池塘的鱼全翻了白肚。而现代科技能够大大提升养殖稳定性,帮养殖户降低风险,同时还能降低人力成本,“以前投鱼苗、巡视、喂养等工作,都需要人做,每天巡塘三四次,还可能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而现在只需要摄像头、传感器、信息智慧平台等设备和技术,就能大大解放人力,提升准确度。”
虽然需求旺盛、发展空间大,但也还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有些渔民嫌贵,不想使用;有些渔民不会使用设备,发挥不出效果……邓永东和同事们就一点一点想办法,先找当地龙头养殖企业合作,手把手指导,做重点示范,将智慧养殖的优势体现出来,再带其他养殖户参观、了解使用效果。随着加入的养殖户越来越多,规模效应使得成本降低,而数据越来越多,也使得平台算法更加智慧、精准,形成良性循环。
养殖密度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尾水处理问题愈发突显。“池塘养的鱼多了,所排的尾水没法通过自然环境循环代谢掉,而环保的要求提高,又使得尾水处理迫在眉睫。”邓永东说。他和团队想了不少办法,最终研发出尾水净化处理设备,利用数字化技术治理池塘尾水。邓永东介绍,这套设备可以远程控制启停,无需人工值守,通过物联网智慧渔业平台加尾水治理综合措施,进行养殖水质在线实时监测,还能对渔场的数据实时预警,实现安全生产。
“依托我们前期搭建的物联网平台,这套新设备除了基础尾水处理功能,还能定制化满足养殖需求,有问题可以通过平台实时连线专家咨询,以前需要3—4人做的工作量,现在用手机进行远程指挥及监测,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看到新技术能够改善渔民的工作环境,还能够带来行业的进步,邓永东和团队的同事们非常自豪。
这群大多为90后的年轻人,每天东奔西跑、风吹日晒,他们总在思考,什么样的技术是渔民真正需要的、什么样的改进性价比最高、当地有什么政策可以减轻渔民的负担……虽感到忙碌,但也收获满满成就感。“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海洋牧场建设,我们能将个人成长与国家产业发展相结合,感到干劲十足,也就更不能辜负身上的责任。”邓永东说。
攻克新型显示技术难关
厂区里,机器设备高速运转。身着无尘服,四川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曹轩来到Micro—LED新型显示中试线,拿起一块显示设备仔细查看。显示板方方正正,上面密密麻麻分布着像素点。
“Micro—LED,也就是微型发光二极管,它能够把电能转化为光能。”1990年出生的曹轩说,“Micro—LED具有高亮度、低功耗、长寿命、宽色域等性能,可以在大尺寸电视、车载屏幕、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等各种尺寸产品中广泛应用。”
公司实验室中,研发人员正在进行一款显示板的性能测试。走进实验室,曹轩认真询问进展,“我们的技术走到今天,就是在一次次测试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提升,从而日趋成熟。”
曹轩刚刚加入Micro—LED技术的研发时,他们面临着巨量转移、驱动方式和修复等技术难点,距离量产还有很长距离。
如何破解难题?曹轩和团队成员一方面查询资料,一方面不断开展物理实验,寻找解决办法。
为此,曹轩和团队成员泡在实验室里,反复尝试、细心验证,终于拿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随后几年,困扰他们的多项技术难点也相继被攻克。
2020年,基于Micro—LED巨量转移技术的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孵化成立,曹轩加入技术团队。而今,一条全新的高科技显示屏生产线正在建设,预计将于今年投产。
每天一到办公室,曹轩总喜欢和技术团队成员一起,商量技术问题。建设显示屏生产线,缺少成形的相关生产设备和材料,曹轩得一家一家寻找合作企业。“这是一个新兴行业,我们需要和产业链上的设备生产企业深入对接,研发能满足我们需要的相关设备。”曹轩说,这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多次电话和线下沟通,才能敲定合作细节。
准备资料,视频连线,开会商讨……每天一有空,曹轩都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动态。“我们这个行业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和电子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专业知识,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曹轩感慨,如今要真正做到产业、学界和研究多向互动。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3日 05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