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枕千家 风雨渡廊桥

发布时间:2025-01-11 03:01:09 来源: sp20250111

  龙凤坝镇的风雨廊桥。   沈靖然 胡 程摄影报道

  渝东南地区许多古道均靠山涉水,山地自然的沟谷起伏使谷底形成大大小小的汇水区。所以,小小的石桥,甚至一根倒下的树干,都能在跨越溪涧后成为行路的要道,满足日常连通的需要。

  据《秀山县志》记载,县域内有古桥84座,其中位于古道上的就有76座。古桥分石桥和木桥两大类,石桥大多数为单孔桥;木桥中,除了风雨桥,还有以活动木板连接在固定石墩上的踏板桥。古桥中最优美而充满韵致的,当属风雨桥。风雨桥也称作“凉亭桥”,或作“凉厅桥”。桥面上建有可避雨的长廊,长廊局部可以升高,形似小亭。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现有两座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的风雨桥:一座是清溪场镇的客寨桥,始建于元代,现有的重檐式桥廊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一座是溪口镇的天生桥,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这两座桥都是简支梁式木结构廊桥,廊屋均为重檐,两端建有封火山墙。

  风雨桥是民居与公共建筑的空间、结构的融合传承。渝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在空间形制上差异较大,但是在建造上有明显的地域共性。透过客寨桥和天生桥这两座风雨桥的廊屋,能看到廊桥在传统民居穿斗木结构类型上的变通。渝东南典型的土家族穿斗民居,常见的是“三柱四骑”“五柱六骑”等方式。“骑”指的是“骑童柱”——这是一种骑在穿枋上的短柱。作为公共建筑,秀山风雨廊桥穿斗构架与民居有所不同,其一是中柱变成了骑柱,利于通行;其二,和民居常见的骑柱间隔方式不同,为了扩大通行空间,将靠内的两柱向外移出一步,形成了中间约2.7米的无柱空间。

  如果是建造于山野之间的风雨廊桥,就没有设置封火山墙的必要了。如秀山兰桥乡岩屯村的錾字桥,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桥长仅11.7米,为单孔木结构平桥,跨越小小的溪沟。有趣的是,外侧檐柱在边缘参照两柱间距比内柱多出一根,形成八字桥门,还在桥廊边缘形成转向的小坡檐,类似于民居吊脚楼“丝檐”的做法。开放的桥廊四周山野环绕,使得这座只有5间廊屋的风雨桥,更像是一个休憩的凉亭。

  古老的风雨廊桥,不仅仅记录着传统农耕环境里建造技艺的融合与变通,还有生产生活中的片刻休憩,以及邂逅风雨时的一份从容。近年来,秀山县在对古桥修缮方面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对桥台裂缝、伸缩缝、立柱开裂等进行修复;对瓦面檀条、潮腐横梁、桥面石板破损、梯步等进行了更换。古老的风雨桥在新的时代气息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沈靖然、肖景予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6日 1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