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08:15:39 来源: sp20241109
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也曾问鼎中原,雄霸一方。秦灭楚前,楚国最后的都城——寿春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这里是探寻恢宏灿烂楚文化的一块宝地。
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的最新发现。当日,料峭的春风中,记者来到安徽淮南田家庵区三和镇的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这里西距楚寿春城遗址约15公里,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地。
规模惊人的楚国大墓
走进武王墩一号墓发掘区大棚,所见所感唯有“震撼”二字可以形容:这绝对是一座可以谓之“巨大”的墓葬。方形漏斗状的大墓墓室口大底小,开口平面近方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介绍,开口边长约51米。他指着东部一条长斜坡墓道说,墓道长42米,墓圹四周还有21级逐级内收的台阶。这些台阶形制规整,填土层层夯实,通向墓坑底部。宫希成说,这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是这座陵园内规模最大的墓葬,是研究战国晚期大型墓葬营建工艺的重要标本。
探头往下看,墓坑底部中心是用巨大枋木构筑的呈“亚”字形的椁室。宫希成介绍,“亚”字形的中心为棺室,四周各有一个边室,边室内部又用枋木筑墙,分为两室,“整个椁室被分隔为九室,为目前所见楚系墓葬分室最多的”。这一结构被生动形象地称为“八室一厅”。
“武王墩一号墓具有极为复杂的多重棺椁结构,椁顶部覆盖竹席,之下以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宫希成说。
武王墩一号墓的重要发现之一是椁室盖板上的大量墨书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已发现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宫希成表示,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判断,其内容记录有中椁盖板放置方位和排序、椁室功能分区等内容。这些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德宽说:“椁室盖板上的一些文字可以帮我们确认墓主的身份,如‘南杍(梓)枘割(盖)十’,鉴于帝王一级才能用梓木,结合墓的形制、规模看,这一定是王一级的墓。”他还表示,这些楚文字时段清楚,为整个楚文字发展演变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这座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程度亦是惊人。目前,考古工作者已提取漆木器、青铜器等文物超千件,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其中漆木器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是空前的。东Ⅰ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比已知最大的楚大鼎(铸客大鼎)更大,彰显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多方参与的精密“手术”
如果说武王墩墓发掘是一场多方参与的精密“手术”,那么发掘现场便是“手术室”,而它旁边的考古实验楼则承担“清创”“治疗”“化验”等术后工作。低氧灭菌室、无机质文物保护室、分析检测室……11间考古实验室每间都充满科技味。
科学预判,抢占先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张治国介绍:“在文物出土之前,我们就对战国中晚期高等级墓葬出土文物展开了解,从而对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考古团队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
脆弱的文物一接触空气、保存环境一变,便会氧化褪色,或因湿度、温度变化而易变形。如何控制发掘现场微环境、对脆弱文物和遗迹进行加固提取与稳定性保护,是张治国和文物保护团队心之所系。
在一间考古实验室内,许多木质文物被浸泡在透明的液体里,有酒具盒、镇墓兽漆构件、木俑首等,许多纹饰清晰可辨,展现着楚文化浪漫瑰丽的特点。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武王墩考古项目考古一组组长张闻捷介绍,这并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去离子水。
张闻捷介绍,在发掘过程中,遇到较为脆弱的漆木器,考古人员会采取薄荷醇临时固型、石膏绷带、插板等方法进行提取。考古人员将漆木器运到实验室后,会及时进行室内初步清理,然后将漆木器浸泡于去离子水中,使其处于稳定状态。为了保护文物,考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从提取到浸泡尽量不超过30分钟。“之后最少要浸泡一个月以上,再拿到实验室做后期的脱水保护。”张闻捷补充道。
除了漆木器外,武王墩墓文物保护团队目前还顺利提取443根椁盖板和盖板上覆的78条竹席,提取竹席总面积200余平方米。本次考古发掘提取的古代竹席面积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
“墓葬碳十四测年、木材树种鉴定、椁盖板墨书红外识别等多学科研究工作也在同步开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龚德才说。椁盖板上墨书文字可辨识度不高,技术团队就采用红外成像技术,目前已提取墨书文字上千个,揭示了重要的墓葬营造信息。他们还对武王墩一号墓填土中的木炭、竹席和椁盖板木材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得出竹席年代范围在公元前400年至前232年,椁盖板木材年代范围在公元前416年至前382年,为深入研究墓葬营造问题提供了科学数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认为,武王墩墓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探讨寿春城的结构布局、棺椁制度、随葬品组合等墓葬制度,研究楚国职官、礼乐制度及生产技术等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据悉,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展示武王墩墓,淮南市委市政府结合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进展,编制武王墩保护管理规划、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保障考古和遗址用地,为后续保护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报记者 李 韵 王笑妃 常 河 丁一鸣)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