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追“风”逐“绿”:“绿电”乘“风”而来

发布时间:2024-11-01 22:58:57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 东营4月25日电(周艺伟 孙婷婷)25日,一场春雨洗礼后,从渤海湾畔远眺,依稀可见山东东营渤中海上风电基地(以下简称“海上风电基地”)的风电机组,正任由海风拨动叶片飞速旋转,将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由此,“绿电”乘“风”而来。

  “海上风电基地总装机规模95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后每年发电313亿度,接近东营市2021年全社会的总用电量。”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一级主办李凯征介绍说,东营海上风电基地建成并网后,全年发电量相当于东营市最大发电厂的6倍,每年可节约标煤近1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400万吨。

  25日,记者跟随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媒体行活动走进东营,探访“绿电”产业链条上各个关键关节的生产企业如何追“风”逐“绿”。

  “绿电”核心部件生产实现智能化

  风车叶片、桩基、主轴、塔筒、风电主机……走进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在园区内集聚。“我们公司的主导产品是风电主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宋雪雪说,该公司掌握了风电核心部件铸造、加工、涂装等核心技术,可实现数控加工、全自动智能化涂装等,技术水平处行业领先地位。

2024年4月25日,在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进行生产作业。周艺伟 摄

  据了解,金雷重装投资的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下同),主要生产主轴、轮毂、底座、连体轴承座等高端风电核心部件。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近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

  最小误差减少“绿电”设备运行风险

  在单支123米叶片生产检测现场,一条条紫色光线绘制成网,打在叶片上频频闪动,大屏幕上即时出现叶片的三维模型和精细数据。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技术总监孙有鹏向记者介绍,这是该公司生产的三坐标测量仪,精度最高可达4.5微米,大约是头发丝的1/72,广泛应用于风电设备、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塔筒是风力发电机组的重要部件,主要起支撑作用。”孙有鹏说,风力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塔筒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摇摆或扭曲变形。此外,还会受到材料变化、零部件失效以及地基沉降等因素影响,发生倾斜。公司针对此问题,提供了国产检测装备检测方案,能够有效保证精度,减少运行中的风险。

2024年4月25日,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技术总监孙有鹏向记者介绍“风能原动设备产业大脑”。 周艺伟 摄

  为服务“绿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海克斯康可提供全球最精准的移动扫描、检测、数采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60米范围内对大尺寸零部件无接触扫描,并提供精准的检测报告。同时,海克斯康还为风电制造、运营提供了全球第一的物联网传感与数字孪生技术,联合打造了“风能原动设备产业大脑”。

  “绿电”装备出海乘风破浪

  走上广利港码头,记者看到成排的叶片、主轴、塔筒等风电组件堆放在码头。风电设施的钢材原料由门机和履带式起重机搬运至货车上后,被送往码头后方的广利临港产业园区。

2014年4月25日,广利港码头上新建的门机,将运来搬运钢材。 周艺伟 摄

  广利临港产业园公司港产城融合发展部一级主办杨帅指着在建的二期码头说:“二期码头建成后,产业园的大型风电装备,可直接用船运到海上安装。”

  杨帅称,随着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的全面起势,广利港区通用码头二期工程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新码头岸线长度337米、纵深长度500米,堆场面积约16万平方米,将新建2个万级通用泊位。项目建成后,年设计吞吐量65万吨,运输风电机组150套,同时配备大件专用起重机,为海上风电装备装船下水服务,满足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需要。

  “港口是风电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满足风电大型装备出海组装需求,我们将把广利港打造成山东首个‘风电母港’。”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闫松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一些超长、超重的大型风电装备,该港口升级优化硬件设施提高运力。在此助力下,东营市海上风电产业园成为该省建设速度最快的产业园。(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