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杂记)

发布时间:2024-11-10 05:09:17 来源: sp20241110

  “天上有星千万颗咧,海底有鱼千万条……”

  伴着绵长的歌声,一叶扁舟从远处驶来,身后迤逦着一缕波痕。船上两名女子,一人撑篙,一人撒网。在汩汩的流水声中,歌声像看不见的足尖,在水面上轻盈点出一圈圈涟漪。水网密布的传统沙田水乡,歌喉一旦展开,九霄云外都飘满悠扬的乐音。

  这是粤乡一个临水村落的寻常夏夜。沿岸而建的凉棚,随处可见系在榕树下和河边的沙艇,静悠悠的流水,绿油油的天地,一切繁盛而又幽雅。

  珠江流域,尤其是三江汇流处的三水河口,聚居着史籍所称的疍户。据《太平寰宇记》载,广东疍户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诗语》中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这歌便是“咸水歌”。

  曾经浮家泛宅的疍家,源源不断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的冲积平原,在艰难开拓自己生存空间的同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一首首经典的咸水歌,犹如一颗颗散落于民间的明珠,拂去岁月的轻尘,依然摇曳生辉。

  咸水歌有长句、短句,有不同的音调和拖腔。有独唱、对唱,由上句和下句组成单乐段体,多数用在独唱或是问答式的对唱曲中。因为歌头、衬词或者叙事的需要,乐段又扩充或延长,构成不拘一格的自由体或叙事形式的长诗。乐句的旋律机动灵活,同是一个唱腔的咸水歌,两段词的旋律会有所不同,只是歌头、歌尾或拖腔不变,这成了咸水歌的特点。

  咸水歌与水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有着节奏上的共鸣。水上居民的生活是摇摆的,咸水歌便也在摇摆的节奏上形成。不同性格的人唱出来的歌,节奏迥然相异。听咸水歌,就如看见波光粼粼、千帆相竞。

  疍家祖辈浮生江海,今宵枕着水浪拍岸的声响入眠,明晨醒来依然是水浪在身边流淌。他们创造出咸水歌,用以寄寓心灵,保持生命活力,支撑他们活出精彩。

  尤其在夏夜,这里的人们,无论老少、不分男女,纳凉时兴趣一来,就大展歌喉。还没有停止劳作的人,也一边摇橹一边唱。只要对歌一开始,人们瞬间忘情。隔船对唱、隔河斗歌,或搭歌台对歌。高堂歌雄浑高亢,古腔、新腔、长句、短句,花样迭出;大罾歌、姑妹歌,婉转缠绵。夜来四面八方,水上陆上,渔火齐明,皓月投下银光,歌声伴随涛声此起彼伏。基围旁边、桥上到处挤满了人,构成一幅独特的水乡夜色图。

  “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桨过滘。”像任何一个热爱歌唱的族群一样,疍家人把喜怒哀乐都唱透了,从摇篮唱到生命的尽头。摇橹时唱,织网时唱;洞房花烛时唱,生离死别时唱。咸水歌最初没有谱,世世代代口耳相传,通过斗歌或对歌演唱,不断发展。疍家上岸定居之后,方有了专门的词作者和曲作者。禾蔗蕉蚕、捕鱼捞虾,娱乐恋爱,歌以唱和。

  咸水歌的语言像泥土一样朴实,人们从歌中体会到先辈所经历的一切:他们像水一样冒险动荡,又像水一样随遇而安。水是他们的衣食之本,更是寄托心灵的所在。流传了几百年的咸水歌,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底蕴,是粤地乡民消暑度夏的好形式,更是拉动民间文化的一根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4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