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1:57:30 来源: sp20241114
中新网 北京5月8日电 题:往返中法的“老航班”:我在中国感到更有活力
作者 曾玥
“I am what I am”,这是张国荣演唱的中文歌曲《我》里的首句歌词,也是法国音乐剧演员、歌手洛朗·班(Laurent Bàn)在这首自己最喜欢的中国音乐作品里最受触动的一句。
“我喜欢讲述故事的歌曲,这些故事会通过歌词文字,触摸内心深处的情感。”近日,洛朗·班在北京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以自身经历诠释音乐直抵人心、艺术跨越国界的力量。
从17岁开启舞台人生,到千禧年代首次来华巡演,这位被中国粉丝亲切称呼为“老航班”的艺术家,在音乐的牵引下跨越8000多公里,频繁往返于中法两国。对他而言,今年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我在中国待的时间几乎比在法国还多”。
如果说《我》是一场坚定的自我剖白,那么洛朗·班对于“我是谁”的寻觅,则在于身份与角色的转换之间,在于从法国到中国的往来之间,在于人与世界的连接之间。
法国音乐剧演员、歌手洛朗·班(Laurent Bàn)。李太源 摄启航:画与音乐剧
在成为一名音乐剧演员之前,洛朗·班几乎每日与画为伴,相信自己未来会成为一名画家。
那是一个向内求索的世界。“每次花几个小时独自一人冥想、画画,试着通过绘画来理解‘我到底是谁’。”
直到17岁,洛朗·班开启了另一个世界。那年的他放下画笔,走上舞台,演唱了法语音乐剧《星幻》(Starmania)里的歌曲《一个忧伤者的求救》(S.O.S. D’un Terrien en détresse)。
在歌词对“为何而生,为何而逝,为何而喜,为何而泣”的叩问中,洛朗·班感受到舞台表演即时而强烈的反馈如同潮水般涌来。飙升的肾上腺素拍打着他的感官,使他想要一次又一次唤醒这股强烈而迷人的力量。于是,音乐剧和舞台,成为他时至今日不褪的热爱。
2019年,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中国巡演,洛朗·班(Laurent Bàn)在剧中饰演萨列里。汤亮 摄由“内”向“外”的转身处,画与音乐剧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认为绘画艺术是一种平衡。”在洛朗·班看来,创作一幅画,需要调配色彩和明暗,平衡线条、形状、空间和质感,各种元素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画作想要表达的意涵服务。
而音乐剧,则是洛朗·班眼中灵动的画。每当构思如何表现角色时,他仍会运用绘画的原理,将舞台的灯光、服饰、场景等视作画里的各种元素,对比、搭配、调试,以达平衡。
不仅如此,洛朗·班也将自己的身体视为绘画时使用的不同型号的铅笔:他会根据角色需要改变外形,例如在扮演《悲惨世界》的冉·阿让时,增重10公斤以贴近“强壮野兽”的角色形象;当以不同的角色登台时,他也会变换发声方式,用不同的嗓音和声线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
“所有这些细节都与我想要创造的角色有关。我总是试图创造很多细节,就像在画一幅画一样。”
近日,洛朗·班(Laurent Bàn)在北京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以自身经历诠释音乐直抵人心、艺术跨越国界的力量。李太源 摄航迹:“一次又一次回到中国”
正如中国粉丝起的谐音昵称“老航班”,洛朗·班也确像一架频繁往返于中法的航班,从千禧年代首次来华开始,“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中国”。
“这是一个完美的名字,这就是我在法国和中国之间的生活写照。”即便已经谈论多次,但对洛朗·班来说,今年有着更加特别的意义——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我在中国待的时间几乎比在法国还多”。
2023年,洛朗·班来华参加法语音乐剧明星集锦音乐会。图为音乐会现场洛朗·班(Laurent Bàn)与观众互动。汤亮 摄回顾过去近20年,洛朗·班已经数不清来华的次数,但对中国的发展变化记忆犹新。“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有一种创造的能量。”他说,这是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国家,“在中国,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中国人创造新事物的能量非常强大,近20年来,我看到了人们越来越富有创造力”。
与此同时,洛朗·班见证了法语音乐剧在中国从默默无闻、到渐成气候、再到一票难求的盛况,也由此收获了不同代际的中国观众和中国朋友。“我在这里感到更有活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回来,因为我真的觉得这里也给予了我能量。”
近日,洛朗·班受邀与中国的古筝演奏者合作《摇滚莫扎特》(Mozart L'opera Rock)里的名曲《杀人交响曲》(L'Assasymphonie)。
当中国传统弹拨乐器遇上法国摇滚歌曲,洛朗·班直呼喜爱这种“有趣的混搭”,全新的演绎为歌曲注入新的活力,在赋予新意义的同时,萌发新的理解与感悟,“这是对法中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致敬”。
4月30日,洛朗·班(Laurent Bàn)在录音棚内录制歌曲。李太源 摄航向:“我更像是世界公民”
洛朗·班认为,自己与亚洲的连结并非无根之木。
祖辈是几百年前的蒙古族人,父亲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自己出生于法国——每每说起这段家史,他总不忘提及身体里流淌的亚洲血液,和冥冥之中的亚洲情缘,“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我的根在这里”。
比起“法国人”的定义,洛朗·班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世界公民”。他喜欢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观点、分享文化。
近日,洛朗·班(Laurent Bàn)在北京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以自身经历诠释音乐直抵人心、艺术跨越国界的力量。李太源 摄“我认为法中两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作为历史爱好者,洛朗·班总能在两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找到呼应——法国街头一块古老的石头可以照见一座城市的过去,正如中国长城上的一片砖墙承载着几代王朝的历史。
于他而言,遵循历史的“石头”,可以探明“我从哪里来”;而以音乐剧为代表的文化艺术,为法中两国提供了相互学习借鉴的富矿,孕育“去向何方”的未来。
在华巡演时,洛朗·班总是会在紧凑的日程里抽出休息时间去看一场中国音乐剧,与中国同行一起,探讨中国文化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法语音乐剧等异域风格的碰撞与融合,构思新一代音乐剧创作和演绎的合作之道。
“我认为这是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进一步开展文化交流的最好方式。”剧虽有落幕,情却未完结。这位易于共情的艺术家时常会在各个社交媒体收到各国观众的来信,为人与人、心与心的真诚触碰所感动。
这也让他更加确信,艺术能够点燃人类共通的情感,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相连。即便人们出生在不同的地方,遵循着不同的规则生活,浸润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但我们都来自地球,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完)
【编辑:李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