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诗意生活(我与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4-11-23 09:54:05 来源: sp20241123

  梅花,在中国大地上极为常见,也是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广东梅州的市花。每年春天来临之前,在客家公园、剑英公园、高涧观音宫、梅江岸边,在梅州的许多山坡地头,在人们的房前屋后,梅花开得热热闹闹、纷纷扬扬,开得满城飘香、诗意盎然。梅州的春天,从梅花的盛开开始。

  梅州自古多梅树。在梅州城东有棵古梅,名曰潮塘宫粉,是已千年有余的宋代野生古梅。这棵高约10米、冠幅16米的古梅,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底花期时,花瓣层层叠叠,馨香远扬,引得东西南北的游客闻香而来。

  古梅见证了梅州的历史,梅州也留下许多与梅花有关的诗文辞赋。南宋诗人杨万里经过梅州时,看见路边梅花盛开蜿蜒十里,赞曰:“一行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叶剑英元帅对梅州的梅花更是情有独钟,也写下咏梅诗句。

  叶剑英元帅是梅州人,还有爱国诗人黄遵宪、美术大师林风眠等名人也是梅州人。因为他们,梅州为更多人所知。的确,梅州这座粤东小城人杰地灵,这与这片土地上历来崇文重教有关。仅小小的梅江区攀桂坊,历史上的进士、举人就达100多人。

  历史上,中原士族为躲避战乱,一次次迁徙到南方。他们自称客家。梅州是他们南迁的一处重要落脚点。他们在梅州定居繁衍、晴耕雨读、入仕从商,同时向外发展,赴港澳、下南洋。如今,不少旅居港澳台的同胞和海外侨胞祖籍都是梅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从梅州的一个县城来到梅州市区,居住在梅州老城一角。梅州老城历史厚重,历史上经不断修缮,形成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风格。街道纵横交错,主街道的命名都很有来头,比如凌风路是为了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义化路纪念的是南朝乡贤程旼,等等。老城商贸繁华,应有尽有。然而,街道破败,污水横流,电线凌乱,人流车流拥挤。每日上班,我骑着一辆自行车穿过老城。更多的时候,自行车无法骑行,只能推着走,自然少不了声声叹息。

  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在梅州城区南部加快,一座江南新城崛起,梅州城的经济商贸文化重心逐渐转移。我也离开了老城,将新家安在了梅江南岸。晚上,我喜欢漫步在江边。看着梅江岸边高楼林立、灯光璀璨,尤其是月色映照着江水,波光粼粼,我会情不自禁吟诵起宋代诗人赵师侠的《江南好》:“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眼前的此景此境,与诗词中所写是那样贴合。

  新城虽然崛起,但是,梅州人并没有忘记老城。近年来,沉寂多年的老城迎来复苏的春天。随着“一条路一种个性,一条街一个情怀”的老城微改造计划的实施,老城面貌一新。坑洼不平的街道铺上了柏油路,凌乱的电线有序安置,破败的外墙仿旧翻刷。微改造后的老城,骑楼门窗雕花精致美观,老街灰瓦黄墙古朴素净,一座古色古香、余韵悠长的老城呈现在梅州人眼前。从这以后,老城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成为游子的乡愁释放口。春节期间,盏盏红灯笼装点的老街,流光溢彩,热闹非凡。在老城闹元宵,更成为梅州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老城锣鼓喧天,各种表演轮番上阵,人流熙熙攘攘,“诗画梅江品年味,文化古城闹元宵”的内涵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山清水秀的梅州,如今又成为广州等大城市人们的后花园。生活在快节奏都市里的人们,羡慕起了梅州的舒适生活,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他们就来到梅州,漫步城中,品味美食,陶醉于绿水青山。

  而我,每逢周末,会来到梅江西阳湾北岸的木屋居住,与绿树为伴,与秀水为邻,与鸟儿呢喃,与花香共眠。看清晨的露珠在树枝上舞蹈,看落霞泼一幅绝美油画,看柿子树上的果实由小到大、由青到红。山间,田园的禾苗青菜一片葱绿,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村里的农民荷锄而归,健硕的老牛悠然漫步。

  在梅州,遇见诗意的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3日 19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