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1:39:09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南京7月17日电 题:长江边的巨型货物“抓手”黄强:将中国“智”造送往世界
中新网 记者 朱晓颖
近日,在长江下游的张家港港,船舶停靠、发运繁忙。坐在面积约5平方米、距地面20多米的驾驶室里,黄强操作着一台高达50米的港口门机,将港口货物在直径74米的圆形作业范围内吊起,于船舶、岸边来回装卸。
黄强在指挥风电叶片吊装工作(资料图)。张家港港务集团 供图黄强是江苏省张家港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港埠分公司起重操作部黄强组门机司机(组长)。20多年来,他从一名门机司机成长为班组管理者。“港口货物基本上为‘件杂货’,如设备、钢结构、工程机械等。近些年从中国出口的货物愈发高精尖,附加值也越来越高。”在长江沿线港口众多门机的搬运下,这些中国“智”造出江入海,被发往世界各地。
2000年8月,黄强从上海港湾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进入张家港港务集团,成为一名门机司机。“我第一次爬门机是在学校组织到港机厂参观时,尝试爬到一半高度,就不敢再往上。”工作后,爬门机成为黄强的每日必修课,他渐渐克服了畏高心理。
“想操作好门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反复练习。”刚学习时,黄强守在师傅旁整整看了1个月。凭借勤奋和努力,他在学徒期内实现了“2个月做散货、3个月做袋装货、5个月做件杂货、6个月做设备、一年所有货种都能做”,打破了以往新司机“1年散货、2年袋装货、3年件杂货”的成长周期。
黄强演示门机模拟器(资料图)。张家港港务集团 供图2002年,在苏州的一次技能展示活动开幕式上,黄强作为表演嘉宾,用门机操作“大桶套小桶”。大桶直径40厘米,小桶直径15厘米,两个桶在几十米高的门机面前显得十分渺小。当天台下有200名观众,黄强纯粹靠着肌肉记忆操作,动作一气呵成。当听到掌声响起时,他总算松了口气。
为精进吊装技术,黄强花了8年时间摸索验证,形成了“黄强门机操作法”,后来他又根据港口货种、作业特点,把整体吊装过程进行标准化动作分解,形成了该操作法的2.0版本。
后来,黄强带领工作室团队探索创新,定制启用了全国首台PC390抓木机,配套研制了木材作业专用遥控抓斗,形成了“抓木机+专用托架+无线遥控抓斗”为核心的新工艺。该工艺实现了木材作业机械化、舱内无人化;实现了“一机两线”同时作业,提高了门机利用率;实现了木材作业人货分离,节约了人力、机械成本,整体装卸效率提升64%。他们还联合技术团队用3D激光扫描、雷达防撞、高精度定位防摇、AI智能识别算法等技术,开展了件杂货码头门机半自动化作业技术研究,2022年实现了件杂货作业门机远程操作。
门机在港口进行装卸作业(资料图)。张家港港务集团 供图俗话说,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2017年,黄强所供职的公司承接了“一带一路”共建项目、文莱一座跨海大桥的重要基础物资——水泥制品的装卸任务。“水泥预制梁、管桩规格多,自重大,避免装船碰擦是关键。”黄强派出班组中的“老司机”操作,自己则每天蹲守现场,观察起吊运动轨迹,记录作业参数。经过反复总结,黄强班组形成了“垂直起吊法”“三次停顿起吊法”和“一次到位松关法”,做到了“像放鸡蛋一样放水泥制品”,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了50%。
近些年,黄强班组还圆满完成了大型工程机械、盾构机、风电设备、云轨列车、科考物资的装船任务等。“通过我们的吊装搬运,一批又一批中国‘智’造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黄强说。(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