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20:38:34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网 杭州10月28日电 题:为什么每个运动员都是“冠军”?
作者 鲍梦妮
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落下帷幕。7天时间,来自44个国家(地区)的3021名运动员争夺22个竞赛大项的502枚金牌。纵然成绩有高低,但每一位踏上赛场的残疾运动员都以奋勇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强不息、坚强不屈的体育精神,已然是自己的“冠军”。
比赛中的谢毛三。 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组委会供图“冠军”,在于生命苦涩,却璀璨如歌。
“体育让我重获新生。”对于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首金得主,皮划艇女子单人皮艇KL1级冠军谢毛三而言,在水中划桨的自己是如此自由、自信、自强。
时光倒流至八年前,彼时还是一名裁缝的她时常因残疾而自卑。他人的眼光一度是其成长之路无法逾越的荆棘。
2015年,谢毛三偶然接触到皮划艇,开启运动员生涯。“这一路,我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努力,只想证明自己不比其他人差。”
回想起那段时光,谢毛三几度哽咽。为备战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她克服腰伤旧疾,风雨无阻地划好每一桨。虎口被船桨磨出的老茧,见证了她的努力付出。
在沙特田径选手阿里心中,坚持独立完成比赛便是战胜了自己。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男子400米-T37决赛的终点线前,原本位列第三的他不慎摔倒。当工作人员上前询问其是否继续完成比赛时,他没有选择放弃,也未接受帮助,而是缓缓起身向终点跑去。
全场加油声阵阵,他已是观众心目中的英雄。无论折桂与否,残疾运动员敢于直面苦难、向着目标坚定前行,便是生命的璀璨之歌。
“冠军”,在于命运与共,惺惺相惜。
本届亚残运会男子轮椅篮球小组赛中,阿富汗男子轮椅篮球队最终以1胜3负的成绩无缘出线。虽与一流强队尚有差距,但他们并未放弃任何得分的可能。
阿富汗男子轮椅篮球队助理教练赛迪奇介绍,球队组建之初甚至无法配齐合适的篮球、轮椅与场地,部分球员受战争、失业、贫穷的困扰,也无法接受较高水平的训练。打篮球,无异于天方夜谭。
“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给予我们物资支持、康复治疗和参赛经费。”赛迪奇说,在国际人道主义的支持下,大家有机会因体育比赛走出国门,与各国(地区)的运动员结下友谊。纵然有语言障碍,大家仍以最简单的肢体动作表达最诚挚的感谢与敬意。
阿富汗男子轮椅篮球队。 王刚 摄如此共情共鸣,在本届亚残运会的赛场并不少见。即便是一较高下的对手,也时常惺惺相惜,互相成就。
在轮椅篮球女子预赛中,老挝队队员不慎与轮椅一同侧翻。同场竞技的柬埔寨队队员见状伸以援手,助其“归位”。
“无论球员们在比赛中是对手还是朋友,他们都是热爱篮球的球员,所以会在类似的情况下伸出援手帮助对方重新坐起来。”柬埔寨女子轮椅篮球队主帅MAO Sokchea说,这样的情况在轮椅篮球比赛中十分常见。
追寻“冠军”的道路上,亚洲残疾运动员跨越国别差异与语言隔阂,将“我们都一样”化为共同心声。
“冠军”,在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以“激烈”为主旋律的赛场之外,“温情”也是本届亚残运会的动人乐章。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正于赛场内外不断传递给更多人、更多年轻力量。
萨雷赫(左一)与儿子参加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SH1级女子10米气手枪颁奖仪式。 王刚 摄在SH1级女子10米气手枪颁奖仪式中,伊朗选手萨雷赫抱着三个月大的儿子登上亚军的领奖台。与奖牌、花束一同呈上的,还有官方特意赠予小朋友的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吉祥物“飞飞”玩偶。
今年年初接受采访时,萨雷赫表示将放弃参加本届亚残运会。然而产后的她重新捡起气手枪,仅训练14天便站上赛场。这既是作为运动员的坚韧,也是作为母亲的温柔。而她的故事,亦感动了与她同场竞技的年轻选手。
拼搏不屈的精神传递,同样于火炬传递中有迹可循。
年仅14岁的郑子墨是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年龄最小的火炬手。虽失去了手臂的一部分,但小小年纪的她已是全国跆拳道冠军。关于“每个运动员都是冠军”,她有自己的解读。
在她心中,是否成为冠军并非最重要的事情,尽力完成每一项任务,就是自己的胜利。由于尚未达到参赛年龄要求,郑子墨只能以火炬手的身份参加本届亚残运会。这次盛会,看到更多残疾运动员风采的她也期待,未来自己能在更多国际赛事中绽放光彩。
亚残奥委会主席马吉德·拉什德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体育中也无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差异,大家都平等地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推广残疾人体育比赛正是想告诉大家,残疾人也能创造意想不到的成绩。
当残疾运动员勇于打破“身体的枷锁”,以不屈灵魂迸发生命力量,以体育为桥促进民心相通时,成绩已没有那么重要。这个秋天,杭州丹桂飘香,每一位残疾运动员的头上,早已戴上了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桂冠”。(完)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