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1:28:34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网 北京5月18日电 题:黄埔名将萧克之孙:祖父曾积极联系黄埔校友共同抗日
中新网 记者 董语飞
“萧克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一定要把每一个纽扣都扣好。在上床就寝之前,他要把脱下来的衣服,全部叠放整齐。”近日,萧克之孙萧云志在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时,提起祖父萧克在早年军旅生活养成的习惯。
萧克之孙萧云志接受记者采访 董语飞 摄萧克出身于湘南农村清贫的书香门第。上中学时,得益于几位进步教师的引导,萧克接受了三民主义救国思想。1926年,19岁的萧克独自离家,奔赴国民革命如火如荼的广州,走进了黄埔的大门,踏上了从军报国的道路。
“萧克他到广州的时候,黄埔四期的考试结束了,就进入了宪兵教练所(后并入黄埔军校)。学习的内容比较侧重于军务、军事礼仪以及内务管理,这个实际并不是他的初衷,他还是希望能够走上带兵打仗的道路。所以说他课余时间是非常勤奋好学的。”萧云志说,由于萧克的勤奋好学,他所在的学员队队长便将黄埔四期的军事教育的教材,借给萧克阅读。“萧克拿到了这些书,如获至宝,业余时间发奋学习。”这也让萧克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后来在国民革命军里,萧克既担任过政治指导员,也进行过作战指挥,都展露了才能。
黄埔军校刻苦学习的经历让萧克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在他此后的军旅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萧克参加国民革命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期的时候,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公开背叛了三民主义。萧克读了共产主义的书籍,马克思主义书籍之后感觉找到了光明,找到了新的道路。党组织也了解到萧克的政治立场,而且在北伐战争的一些作战中,也发现萧克在政治,特别是在军事上的才干。在1927年的六月(中旬)部队回师途中,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入党仪式。萧云志说,“从此萧克便从一个三民主义者正式地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了。”
萧云志在翻看祖父萧克的回忆录 董语飞 摄入党后,萧克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他的练兵、带兵才干逐渐崭露头角,擅于将新建立的农民部队训练成具有战斗力的红军队伍。“军旅生涯中,经常安排萧克去带领新成立的农民武装,教育训练红军。这个能力和特长也得到了包括朱德军长、毛委员的关注和赏识。”25岁的萧克任红八军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29岁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开展晋西北的游击战争。在粉碎日伪军“扫荡”战斗中,作战数百次。抗战时期,萧克还积极联系黄埔校友,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贡献。萧云志说,“在抗战时期,当时号召延安的黄埔同学,要广泛联系全中国的黄埔校友,共同推动全民族抗战,萧克是非常积极地参加到这么一个活动中间去了。也由此在黄埔校友中积累了一些影响。”
萧克之孙萧云志在写书法 董语飞 摄萧克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博学多才、能诗善书。在几十年艰苦的征战历程中,萧克不忘学习、笔耕不辍。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就是他在枪林弹雨中创作的。后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萧云志说,“祖父从小就对文学比较感兴趣,喜欢读文艺作品。”长征结束后,萧克在陕北读到苏联小说《铁流》,书中讲述了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的成长历程。“他很有感慨,他就感觉他经历的这些事情比苏联小说《铁流》里那支部队的成长历程,好像更加生动。”于是萧克便萌生了写一部中国版《铁流》的创作冲动,由此催生了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在行军作战的业余时间,在膝盖上,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逐渐写成了大约40万字的书稿。”《浴血罗霄》最终在萧克晚年的时候得以出版。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解放战争时期,萧克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参与指挥多场战役,为解放全中国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萧克任国防部副部长,1972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萧克一直致力于军事教育工作,是新中国人民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之一。“我们学习了黄埔的历史,学习了黄埔人物的成长史。那么我们就能够看到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甚至世界的未来联系在了一起。它不是一条通往高官厚禄、鲜花掌声的道路,它是一条充满荆棘、充满危险的道路。我想这是黄埔精神对我们今天的青年人能够发挥的一个启迪作用。”萧云志说。(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