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如何有趣又有益

发布时间:2024-12-01 03:37:15 来源: sp20241201

原标题:通识教育,如何有趣又有益

6月中旬,高考分数还没公布,考生李彬就开始收集信息,为报志愿、选专业作准备。“看到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推送了一则消息,提到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厚基础、宽口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出于好奇,李彬那段时间经常上网浏览并了解通识教育的相关信息。

当下,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学,关于通识课的讨论又在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群体里热了起来——面对各种各样的通识课,学生究竟该如何选?通识课怎么开,才能有趣又有益?

培养健全人格,鼓励广泛涉猎

怎样定义通识教育?

多位专家认为,通识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21世纪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要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

“经过近三十年发展,我国通识教育已从政府的宏观引导逐步转变为各高校的自主探索,并在本科教育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马佳妮如是说。

目前,对于通识教育,各高校有着怎样的探索与实践?

据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观察,各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采用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本科教育模式,把通识教育作为学生大类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如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二是将通识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设置相应通识学分,开设足量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修读要求,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三是依托实体制书院,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通识教育,如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作为一线从教者,王晓骊介绍,华东政法大学构建了“核心通识课程+特色通识课程+拓展通识课程”的“三圈层”通识课程体系,旨在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注重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和综合能力提升,助力学生长远发展。“具体来说,核心通识课程分为‘阅读与写作’‘思维与创新’‘审美与健康’三大类别,其中《写作》和《逻辑》两门课程覆盖所有新生。特色通识课程以‘法治建设与社会研究’为模块,体现专通融合理念。拓展通识课程分为‘全球视野与文明对话’‘人文中国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学科前沿’,致力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

马佳妮分析,通识课程鼓励学生跨越自身专业领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又关注现代社会问题探讨。除了课堂学习,还强调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此外,这类课程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发展,通过提供多样化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通识教育已逐步成为高校改革共识,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武建鑫坦陈,“目前,各大学的本科教育总体学分逐渐压缩,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空间较小,导致相关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同时,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亟须加强,在开发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课程教学方面存在支持不足等情况。也有一些大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带有功利性色彩,学习投入度不够,认为相比之下专业课程更应被重视、更应被视为就业核心竞争力。”

既要“选我所爱”,也要“选我所需”

来自山西的杨桦,今年成功考入北方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我查阅发现,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高水平名家通识选修课。面对艺术美学、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几百门课,我既惊喜,又不知道如何选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如何选择通识课”这一问题上,很多大学新生渴望得到专业指导。

“学生们首先要对本科教育乃至通识教育建立清晰认知。”马佳妮说,“只有如此,才能不局限于本专业,抱着开放的心态,跨越学科边界,掌握广博知识,自如地运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性学习。”

“每个学校、每个学院甚至每个专业,对于通识课的学分设置和模块要求可能都不一样。在选课之前,学生需仔细了解这些具体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选课不慌’。同时,学生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大一至大四每学期所选模块和课程门数。”王晓骊说。

兴趣特长,也是专家提到的关键词之一。武建鑫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底层逻辑和内在驱动力,根据兴趣选择课程有利于提升学习质量,塑造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之路。王晓骊也建议,学生一方面要“选我所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也要“选我所需”,充分利用广博的通识课程体系,选择自己急需提升的内容,补足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方面的短板。

“要关注通识教育的长远意义。”马佳妮鼓励学生们改变以绩点为导向的保守选课策略,敢于挑战那些难度较高、评分较严格的课程。

“通识课范围较广,学生需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毫无章法地散点式选择课程,而应综合兴趣、志向、专业等因素,选择具有紧密联系的课程群,如此才可能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知识体系。”武建鑫提醒,“选修通识课程不是越多越好。在课堂学习之外,学生要多读与之相关的著作或参与实践活动,以强化整体性的深度认知,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学生从知之走向好之,从好之走向乐之

通识课怎么开,才能有趣又有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晓骊强调,能够把课上得既有趣又有益,无疑是最理想的教学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将通识课程变成‘休闲娱乐’。”

王晓骊表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一样,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从我们的观察与实践来看,00后乃至05后对课堂教学有更高期待,单纯‘有趣’的课并不一定能吸引他们。他们更青睐那些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形式创新深度融合的课程。”

她认为,教师不能将通识课视为专业课的“低配版”甚至“娱乐版”。“关键是要在掌握学科前沿、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通识课程应注重传授知识,并更关注知识拓展和跨学科融合;注重能力培养,并更关注人的成长。因此,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制定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案,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从而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走向乐之。”

“这一代学生是在互联网陪伴下成长起来的,通识课程应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的同时,在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等方面下功夫。高校应鼓励、推动通识课堂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并探索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马佳妮还提出,课程评价方式也应更加多样化,可以考虑将项目作业、创意展示、短视频制作、策划展览甚至戏剧表演等纳入评价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同样重要。武建鑫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做到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比如,既要关注中国与世界、历史与当代、科技与人文等的内在关系,也要考虑办学实际、学科结构、师资队伍等基础条件。“此外,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要紧跟时代发展动向,因校制宜设立特色课程。比如,为探索面向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南京大学发挥文理综合性优势,汇聚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和课程资源,集全校之力为所有本科新生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这个课程体系既可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计算思维、智能思维,又能在知识、技能与应用等方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

“通识课不能仅仅关注显性的课堂教学,还应加强学校的育人氛围与环境建设。”武建鑫建议,高校可尝试以制度化方式构建师生交流的共同空间,比如开展住宿制书院建设,让其成为师生共有、共建、共享的文化场所和公共空间,成为凝聚师生学习共同体、增进互动与交流的载体。

(记者 晋浩天)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