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22:04:16 来源: sp20241205
9月1日,初秋的北京,碧空如洗。当天,在京津冀三地政协人资环(建)委和农工党组织联合主办的2024美丽京津冀大家谈现场,京津冀城市上空这片蓝天的变化,引起了不少与会者的共鸣。
十几年前,京津冀曾频遭雾霾侵扰。为了弄清大气污染成因,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的工程技术研究,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聚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226”城市,深入现场跟踪研究,摸清区域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
作为大气攻关中心的第一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介绍,“就大气污染去年取得的成效来看,我们对燃煤锅炉的调整很关键。”
京津冀地区工业排放量大,实现燃煤锅炉的改造和淘汰,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一环。
如何打好这场“蓝天保卫战”?科技支撑必不可少。郝吉明提到,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下,我国打造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燃煤清洁发电基地,截至2023年底,95%以上的燃煤锅炉实现了“超低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显著减少。
这背后还有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3500万户农村散煤得到治理,一大批低效燃煤设施、炉窑实施了煤改气、煤改电。对普通民众而言,最直接的好处是天空更加清朗,白云随处可见。而这仅仅是守护京津冀地区环境的第一步。
如果说减少污染排放,还原了城市的本来面貌,绿色生态系统的建设,就是给城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地区的热岛效应愈加明显,过去30年,这片地区的城市温度上升了1.46℃,热岛强度增加了0.21℃,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环境压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刘世荣介绍,当下,京津冀地区森林覆盖率约为21.7%,而湿地面积自1980年至2015年减少了26.95万公顷,人均湿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
湿地是调节城市温度的天然“空调”。刘世荣指出,要结合城市高温健康风险识别与生态减缓空间配置技术、城市园林绿地水分胁迫精准诊断技术等,协同提升城市群林草湿生态功能和环境治理效应,这些都是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也是构建京津冀城市宜居环境的必要方式。
有了新技术,城市中的一株草、一棵树都可以发挥“奇效”,通过调控区域生态环境,城市林草湿生态系统将在调节气候、净化大气的同时,帮助城市实现“冷岛效应”。
在刘世荣的设想中,这将使京津冀典型地区城市热岛强度降低0.5℃以上,城市园林绿地雨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林草湿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提升10%以上。
“近10年,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的治理,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北京市委会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但这里依旧是全国生态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也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最迫切、建设美丽中国短板最突出的区域。
未来,全面推进美丽京津冀建设要怎么做?
在王金南看来,“转轨”是关键,要在全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转入美丽京津冀建设的轨道中。通过打造绿色发展样板,把北京城市副中心、中新天津生态城、河北雄安新区打造成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农工党北京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江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美丽京津冀大家谈”在去年“美丽北京大家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不仅充分集纳了来自院士学者等“大家”的方案和智慧,更是展现出了区域内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和新思路,推动全社会“大家”参与,积极“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完)(《中国新闻》报作者刘益伶报道)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