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种粮好“丰”景(打好夺取秋粮丰收这场硬仗)

发布时间:2024-11-16 08:32:53 来源: sp20241116

  机声隆隆,稻浪翻滚,割稻、脱谷、碎秆,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水稻迎来收获,亩产再创新高。

  当前,四川省各地水稻、玉米等秋粮进入收获期。四川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上旬,全省2800余万亩水稻收割和2780余万亩玉米收获均超九成。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四川扛稳粮食稳产保供责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多地测产显示,四川省秋粮单产普遍高于去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站稳700亿斤台阶。

  保数量、提质量,守好种好“饭碗田”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

  眉山市仁寿县富加镇桂树村,曾经的撂荒地被复垦成片片良田。去年以来,仁寿县采取农户自营、代耕代种、集体托管等模式,盘活撂荒土地复耕种植5.39万亩,为粮食稳产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四川省全面推行田长制,明确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出任同级田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网格员”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核、破坏耕地终身追责制度化,将耕地保护“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到实处。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邓斌表示,四川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让“田长制”促“田长治”,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重要保障。

  良田优先种好粮。

  “每周按时下田,把责任落实到每一块地,耕地保护监管网越织越密。”南充市西充县大全镇青杠嘴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田长郭文科说。今年,四川制定耕地用途负面清单,突出“良田种粮”用途导向。

  2020年至2022年,四川通过撂荒地整治、低效园林改造等方式,新增耕地40余万亩。耕地面积增长,有效保证了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

  建好高标准农田。

  四川锚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主战场,系统谋划,推动实现从分散建设向集中管理转变,构建起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2019年至2022年,四川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403万亩,累计建成5476万亩,为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提供支撑。

  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四川今年首次启动实施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推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升级。实行整区域推进,着力打造“天府良田”建设示范样板。

  巴中市通江县,丘陵地区种粮实现机械化耕作;绵阳市三台县,堰塘满水,沟渠通畅,良田不再“喊渴”;都江堰灌区入选农业农村部公示的首批20个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名单……田成片、地成块、路成行、渠成网,良田沃野焕发新活力。

  推良种、施良法,让好品种拥有高产量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一粒良种,蕴含着希望与收获。

  前不久,成都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稻田里,一场田间“选秀”拉开帷幕。来自重庆、四川、云南等地的育种团队选送的100多个水稻新品种集中展示,接受60多位来自科研院校水稻专家的现场评估。

  100多个水稻品种,同田生长表现各有差异:一些品种灌浆期刚结束,一些则已经成熟即将收割。

  “今年气温偏高,稻飞虱严重吗?”“这个品种快成熟了,成色很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胡培松很关心水稻新品种培育,“四川水稻育种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品种同质化现象,育种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提升。”

  这次展示中,去年获得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一等奖的“川康优6308”稻种再展风采,亩产量可达到800公斤以上,被认定适宜推广范围可覆盖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

  四川紧锣密鼓推广更多良种优品。9月9日,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在成都正式揭牌,预计今年底可投入使用。

  再生稻成了粮农的新选择。

  “‘崇香优20’头季亩产1334斤,首次试种成功!”在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三银村的再生稻种植基地,刚刚完成测产的水稻专家格外兴奋。

  再生稻种一次,收两茬。2022年,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达500万亩。今年,四川省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面积预计达到550万亩,有力保障秋粮增产增收。

  良种还需良法配套。4月,种粮大县安岳县联手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打造500亩再生稻试验基地,四川农业大学负责“量身定制”再生稻新品种“崇香优20”,全程技术指导到田。“现场实收测产,‘崇香优20’比以往再生稻品种亩产提高了约360斤,每亩增收约600元。”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李平说,不少农户盼着来年自家田里也能种上这个新品种。

  “四川是我国农业种质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要进一步抓实良种推广,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说,当前全省正加大当家品种的推广力度,通过不断健全推广体系,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让好品种拥有高产量,良种研发的成果落在田间地头,走上百姓餐桌。

  科技赋能,绿色生产,为秋粮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

  今年6、7月份,四川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但各地秋粮实现稳产增产,“藏粮于技”是关键。

  仁寿县,旱地多、水田少,大豆、玉米是同季旱地作物,为稳粮食产能,县里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同一地块玉米、大豆共生。先收玉米,再收大豆,一季双收,增产又增收。

  今年,四川省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95万亩,比去年增加185万亩,夺取秋粮丰收的基础夯得更实。

  推动粮食增产,农技服务很关键。上半年,四川发布了111项年度农业主推技术,其中超过一半为水稻、玉米、大豆等大春作物高产技术。从科学育种到智能化管护,再到机械化收割,科技护航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

  “嘀嘀嘀……”宜宾市兴文县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数据运营中心大屏上,农事预警窗口弹出一条预警信息:“未来一周气温偏高,要注意防稻螟蛉、稻飞虱。”技术人员马上对照滚动变化的实时监测数据,落实防虫害各项措施。

  “依托田间智能化物联网监测设备和智慧农业手机APP,可对田间的环境、天气、苗情、虫情、水质等信息实时监测预警。今年已发布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8起并及时处置,减少损失约20万元。”兴文县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负责人介绍。

  田管措施落地进田。

  “这个白筒筒装的是诱虫剂,一亩地插两个就够,绿色防控省事省心,还能推动农药减量。”自贡市富顺县丁海村今年新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县农业农村局植保农技人员来到田间指导绿色防虫害技术,帮助种粮户“虫口夺粮”。

  目前,四川全省有5.8万名农技人员常驻粮食生产一线,手把手带动种粮农民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为夺秋粮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2022年以来,四川省级农科院所改革全部到位;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加速聚集和整合,构建起“从实验室到大田”的农技服务体系;完善校院地企合作,打造100万亩“天府粮仓科技攻关样板田”……

  四川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抓紧粮食生产,奋力夺取秋粮丰收。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8日 11 版)

(责编:杨光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