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5:33:40 来源: sp20241109
《证券日报》记者从日前举行的上海智能机器人大会·大零号湾峰会上获悉,国内首个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在上海成立,将进一步加强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赋能。
据介绍,该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的建设将对人工智能(AI)产业发展有三方面帮助:一是建设垂类大模型测试床,加速大模型落地进程;二是形成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测试平台,建立工业产品准入门槛;三是形成基于区块链安全测试与性能测试平台,为数据安全提供“可见可控”的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数字经济专家陈晓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试验证平台可助力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助力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规模化。该平台将专注于垂类模型的安全能力评估,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人工智能在高风险领域的应用拓展尤为重要。
AI平台化发展趋势明显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期,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我国在不断推动AI技术走向成熟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相关技术在商业层面的应用与落地。
政策端已经开展布局。例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实践端也已积极布局。除首个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外,我国其他细分领域的AI研发平台也在推进中。国际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AI开发平台市场报告》显示,AI开发平台在多个行业有不同程度的渗透。在金融、泛娱乐、教育领域的渗透率高,应用较为成熟,在交通、医疗、电商和物流领域的增长潜力大。随着大模型的突破,AI开发平台在行业的应用将会拓宽。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桥梁,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不仅能加速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进程,还能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促进产业生态建设,为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其落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今后,我国将会有更多人工智能研发平台上线,AI平台化发展进程会加快。
拓展应用场景挖掘商业价值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多部门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于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明确了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基本规范。在创新支持层面,2023年,科技部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专项部署工作,布局“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前沿科技研发体系。在产业基础方面,已经启动两周年的“东数西算”工程,正持续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联动。
国家多维度的鼓励和支持,为AI平台的加速发展打造了更好环境。“中试阶段是AI商业化的前置环节,中试验证平台上线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后续商业化的顺利完成做准备。因此,只有一个平台显然不够,但考虑到成本等因素也不能太多。今后,针对人工智能的中试验证平台,很可能会根据应用端领域划分来设计与上线,如消费级平台、智能制造级平台等。”上海社科院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易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从小试阶段—中试阶段—商业化生产阶段的发展路径看,AI价值最终需要在市场和应用领域释放。今后,如何借助平台化发展契机更好拓展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
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继续鼓励搭建多层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平台,为市场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场景,推动应用场景拓展从“出文件”“给政策”向“建机制”“创机会”转变。
刘兴亮建议,应继续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优化产业政策与环境建设,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加强跨行业应用推广以及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和开拓智能机器人在更多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推动跨行业融合,扩大智能机器人的市场应用范围,能为AI产品商业化探索提供有效路径,助力AI产业价值释放。”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