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4:06:31 来源: sp20241117
6月25日是第三十四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土地是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方向。
新时代以来,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持续下降,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净增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新征程上,自然资源系统牢记职责使命,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严格保护耕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支撑。
守好“饭碗田”——
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但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严格用途管制,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谆谆叮嘱化作保护耕地的坚决行动。
——稳数量,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将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分解下达至各省份,优先划定、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确保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实至名归”。
严密法治。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完成修订,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相继出台,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正在制定,耕地保护法治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压实责任。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合二为一”,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一票否决”。
严格执法。耕地保护硬措施“长牙齿”。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连续6年开展耕地保护督察,公开通报、集中约谈、挂牌督办……持续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守住耕地红线,变化实实在在。河南省清丰县关焦夫村田间,夏收连着夏种。“这一片原来是荒地,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改造补充的20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粮食。”村党支部书记关青磊说。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副司长苏强说,多方努力下,我国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重要保障。
——控用途,全力确保“农田就是农田”。
洞庭湖南岸,稻田禾苗青翠。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高粱坪村田间的机耕道上,村党支部书记祝中良正骑着电动车巡护田块。“作为村级‘田长’,发现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等行为,我就用手机上的巡田APP发出预警,派发‘工单’,第一时间就有人按‘单’赶到现场核查和反馈情况,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祝中良说。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李全胜表示,为进一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湖南构建省、市、县、乡、村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任田长的“5+1”田长制责任体系,共设立各级田长14.8万名,5481.3万亩耕地有田长监管。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开展“田长制”工作;25个省份通过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基层强化耕地保护监督。
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各地探索建立“人防+技防”智慧监管模式,加强用途管制,实施全天候实时动态监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提质量,努力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保耕地,还要提质量,“农田必须是良田”。
山东省庆云县严务乡姜屯村,改良后的盐碱地上种植了3400亩小麦。“农田升级,暗管排碱,盐碱滩变为了米粮川。一亩地能打上千斤小麦,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姜屯村党支部书记姜立清感慨。
改良盐碱地,保护黑土地。“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东北典型黑土区83个重点保护县(市、区、旗)地表基质调查,为开展黑土地保护修复与监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放眼全国,各地统筹发展与安全,兼顾数量与质量,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开展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努力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用好发展地——
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
改革用地计划管理方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坚定不移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惜土如金、地尽其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45%,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规划先行,紧盯源头节约。
“经过规划建设,房子干净、村道整洁,村子旧貌换新颜,日子舒坦。”安徽省蒙城县乐土镇葛桥村西楚庄村民葛大生说。蒙城县立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实行沟、渠、路综合配套,优化村庄布局,换来乡亲们点赞。
不只在安徽,江苏通过编制镇村布局规划,明确村庄用地布局、建设安排和风貌管控要求,一批生态优、村庄美、农民富、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纷纷建成。
加强规划源头管控,提升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各省份统筹划定城市、镇以及各类开发区的城镇开发边界,倒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
——机制保障,挖潜用地方式。
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宁马双创园,“机器上楼,汽车上顶”已成为园区项目新的规划建设模式。安徽美利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最初建设计划需要土地600亩,通过这个新模式,整体规划仅用地约350亩,节约了近一半。安徽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郜红建介绍,试点一年多来,安徽省耕地面积增加20.18万亩,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5.5%。
节地用好“换”字诀。用地下换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通过引导产业项目提高亩均投资,推广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节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用地方式转变,不少城市建起立体“坐标轴”。
盘活存量,释放增量,构建要素保障新模式。大力推进“增存挂钩”,优先使用存量土地,减少耕地占用。2018年至今,全国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850万亩,处置闲置土地876万亩。在43个城市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以来,累计启动实施再开发136.15万亩。
——改革创新,提升利用水平。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中安创谷科技园,产业用地定期开展“健康体检”,还配备有“土地管家”。律师、会计师、城乡规划师等专业力量作为“土地管家”,为可能出现低效用地现象提供解决方案。科技园一期和二期已入驻企业761家,2023年亩均产值超7000万元。
技术支撑,示范引领。自然资源部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2017年至今,先后印发了四批84个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典型案例。开展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认定258个示范县(市),其中土地资源类183个。
从规划引领到市场配置,从框定总量到盘活存量,从考评激励到示范引领,节约集约用地举措越来越精细。研究显示,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呈现持续向好的总体态势。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副司长莫晓辉介绍,2023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面积为74.9万公顷,同比减少2.1%。
“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2950万亩,比“十三五”期间压减约300万亩。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比2020年降低15%左右。
促人地和谐——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耕地保护放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来考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田”是关键要素。
修山、保水、育林、整田,山东省临沂市在辖区内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沂南县孙祖镇西高庄村迎来了美丽蝶变——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西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姜自华说,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创新生态修复技术,新建石坎地堰1500亩,农田生态好了,种植小米成了致富“新活计”。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一个个“山水工程”落地实施,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跃然入目。截至目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对优化工程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提升国土空间生态系统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表示,各地从生态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出发,采用系统治理思路实施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布局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为推进农业空间一体化保护修复探索路径。
算综合账,全要素整治、全链条发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光明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数智化耕种。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周潮滨说,整治项目实施后,平均亩产从800斤提升至1500斤。整治后的农田成了村落的新风景,乡村露营等新产业新业态跟着“长”了出来,吸引17名青年“农创客”回乡创业,带动农户增收800余万元。
近年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全国多个试点地区取得突出成效。截至2023年底,全国各类1304个试点共完成土地综合整治378万亩,新增耕地47万亩、减少建设用地12万亩。提升空间治理效能,发挥“土地整治+”作用,已经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要素保障、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成效。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锚定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服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助推绿色转型发展,让山清水秀、林茂田肥、湖美草绿的生命共同体,更加生机勃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6日 05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