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3:44:14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长春3月24日电 题:走近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绝学”代有才人出
中新网 记者 郭佳
成功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
中国文字博物馆自2016年发出该“悬赏令”以来,获奖者寥寥。2023年底,吉林大学两位学者分别以“臺”和“觴”二字的考释摘得两项大奖,在学界和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中国古文字学研究重镇,了解它的历史传统和当代使命。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文字学系系主任何景成应约受访介绍,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的获得者,大部分是吉林大学的毕业生,包括第一批甲骨文释读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蒋玉斌。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从19世纪末发现至今,破译、释读始终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的带领下,自20世纪50年代起,吉林大学甲骨文研究逐渐迈上正轨,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何景成师从吉林大学吴振武教授(于省吾学生)学习古文字学,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他说,目前古文字研究者案头必备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字诂林》《甲骨文字诂林补编》等大型参考书籍,都是吉林大学学者领衔编撰的。
何景成(左三)给学生授课。张瑶 摄古文字学是一门识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并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语言、文献、历史等问题的学科。由于门槛高、培养周期长、难出成果等原因,被视为“冷门绝学”。
何景成说,即使在古文字学最冷门的时候,吉林大学也没有间断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不少都是吉林大学的毕业生。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古文字学人才一直以研究生为培养起点,直到2020年中国教育部推出旨在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后,才使这种模式发生新的转变。
2018年,上高中的郑州女孩李盈玉看到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甲骨文“马”字时,她仿佛感受到了召唤。2021年,18岁的李盈玉高考后便开始寻找一所有古文字学专业的学校。
正是这一年,作为中国“强基计划”试点院校的吉林大学在考古学院开设了中国首个古文字学本科专业,当年招到9名学生,李盈玉是其中之一。目前,这一专业已有27名学生在读。
吉林大学古文字学专业实施精英式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符合培养计划要求的学生均可转段进入研究生培养,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行小班化管理,每个班除了配备辅导员以外,还有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何景成是第一届本科生的班主任。
何景成介绍,古文字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方向比较多,例如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音韵学等,这些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经历的基本训练。
李盈玉(右一)与学长学习交流。张瑶 摄李盈玉很享受大学课堂的氛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老师有时会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讲课,把想法分享出来供大家讨论。“越深入地学习古文字,越能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她说,虽然学习的内容比想象中更多、更难,但她还是乐在其中。
何景成表示,设置本科生专业从培养成效看达到了预期效果,多数学生有志于从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也开始深度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有的学生还获得了一些重要奖项。
何景成(右一)带领学生分析“保”字。张瑶 摄何景成表示,文字考释是古文字研究的基础工作,伴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出土古文字资料井喷式涌现,包括文字考释在内的古文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古文字基础研究之上,如何深度融汇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知识,全面阐释古文字资料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重要价值,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何景成表示,这项工作做得好,对古文字考释也会有重大帮助。
近年来,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科团队承担着中国国家新闻出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华字库”工程第七包“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的研发任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一般项目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1项,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科研项目5项等。
此外,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科还通过文理交叉,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古文字、古文物的研究当中,成立了“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研发出的智能程序“吉金识辨·青铜器智能断代与辨类”,已经投入使用。
何景成指出,目前古文字学研究虽然获得了较多的关注,但仍然未改变其“冷门绝学”的性质,在学术成果发表、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社会资金资助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短板,需要国家、社会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