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指南

发布时间:2024-11-23 07:45:28 来源: sp202411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守正创新的辩证方法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确立文化发展新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高度不仅在于其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更重要的在于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方向进行了科学揭示,提出了要以文化自信、开放胸怀和守正创新为导引去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

  第一,以文化自信奠定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基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在文明演进过程中创造了作为民族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质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文化自信奠定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基石。

  第二,以开放胸怀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趋向。文化植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所独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这就决定了文化从其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不同民族、地域的原始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文化发展也逐渐打破民族地域的限制而走向世界。也就是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化逐渐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限制,实现了在世界范围传播和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世界性特质。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一种文化能否得到发展并不在于其规模大小和流传时间长短,而在于其能否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我们要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在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开放胸怀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趋向。

  第三,以守正创新赓续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文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文明辉煌灿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直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又立足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就守正而言,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毫不动摇,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就创新而言,要不断创造文化传承发展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在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文化传承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态度对待真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守正创新赓续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文脉。

  提出文化发展新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七个着力”。“七个着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第一,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已经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鲜明提出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不断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切实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第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让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新时代发挥以文化人、再造文明的社会功能,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第三,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强弱,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没能形成同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争取国际话语权也就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必须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着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铸就文化发展新辉煌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铸就了文化发展新辉煌。

  第一,实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文化繁荣是文化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彰显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无论国家的强大还是民族的兴盛,抑或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提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价值塑造、共识凝聚方面的作用,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为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实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我国拥有悠远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文化大国并不等于文化强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为2035年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文明代表着人类社会在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步。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在对现代文明的探索中冲破了重重险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形成了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作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实践,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如何建设文化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提出了文化发展的新要求,铸就了文化发展的新辉煌,达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新高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研究”(22VRC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副主任)

  作者:秦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