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0:43:46 来源: sp20241222
“好运喷雾”“心灵树洞”“爱因斯坦的脑子”……虚拟情绪商品走俏网络
花小钱买开心,究竟值不值?
本报记者 陈曦
《工人日报》(2024年04月11日 03版)
分手后下单一份“失恋陪伴”,将会收获陌生人的悉心开导;备考时购买“云监督”服务,便有监督员时刻盯紧你的学习进度;无聊时入手一只“虚拟蚊子”,店家就开始对你发起“嗡嗡嗡”攻势……近来,五花八门的虚拟情绪商品风靡各大电商平台,销量一路走高。
不同于寻常网购,虚拟情绪商品无需发货,消费者收到的可能是一条祝福、一个表情、一段陪伴,抑或只是一份愿景。虽然看似无厘头,但一些年轻人乐此不疲,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仿佛找到了“电子出口”,评论区不少消费者反馈“物超所值”“下次还来”。
虚拟情绪商品何以有销路?为情绪买单,究竟值不值?
当“情绪”成为生意
“‘爱因斯坦的脑子’,拍下后自动长到你的大脑上,买过的都说好用……”2023年,“爱因斯坦的脑子”入选淘宝年度十大商品,成为历年来首个跻身此列的虚拟商品。
记者搜索发现,现有百余家店铺正在售卖“爱因斯坦的脑子”,售价从几角到几元不等,销量最高的一家卖出超8万单。任选一家下单之后,记者收到了一段700多字的祝福:愿智慧之光照亮你前行的道路,愿你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如繁星般闪烁……
激烈竞争之下,不少商家玩出新花样,上线了“社交脑”“面试脑”“学霸脑”等细分产品,还有店铺推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孔子的脑子”“鲁迅的脑子”。
比商品本身更有创意的,是消费者的留言。
在评论区,有人问“买到了什么”,几位买家回复称“脑细胞”“一股神力”“讨个彩头”;还有人问“管用吗”,下面的回复令人捧腹:“生活能自理了”“高考考了一万多分”“正在研究超导体”,俨然一场自娱自乐。
记者观察到,按照情绪需求,平台上的虚拟情绪商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祈福型,例如“好运喷雾”“爱因斯坦的大脑”;二是娱乐型,例如“野生霸王龙”“虚拟蚊子”;三是疗愈型,例如“骂醒恋爱脑”“心灵树洞”;四是陪伴型,例如“叫醒哄睡”“云监工”。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管健分析称,当前,情绪价值成为年轻人买单背后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年轻人追求情绪价值的最大化,商家大胆创新情绪资源挖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合力推动之下,“情绪经济”正不断解锁出消费新场景。
提供心灵慰藉和情感出口
“电子祈福很流行,这是我们‘00后’的时尚。”一场求职面试结束后,焦急等待之余,王溪入手了一份“好运喷雾”,并留下自己的愿望,让商家帮忙“施法”。“其实就是买个心安,看着客服发来的吉祥话,忐忑和焦虑就能减轻一些,如果我能通过,一定到评论区还愿。”王溪告诉记者。
“进度怎么样了”“今晚能完成吗”“不要看手机”……最近,正在为5月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苦读的乔泽,花300多元购买了一个月的“云监督”服务。每晚7时,他和监督员准时相会在“腾讯会议”,对方通过视频监督他自习3个小时,并按照制定好的学习计划检查完成情况。
“白天要上班,晚上难以集中注意力,有人拽一把会好一些。”对乔泽来说,监督员更像一个“不会不耐烦”的朋友,“陷入自我怀疑时会开导我,疲惫时会鼓励我,开小差时会‘骂醒’我,备考的时光单调又寂寞,有了陪伴更容易坚持下去”。
同样花钱买“情绪”的,还有刚刚开始“北漂”的关晨。陌生的城市,严厉的领导,每当在新环境中受挫,她都会下单“心灵树洞”,对着客服倾吐一番。“不想让家人担心,身边也没有境遇相同的朋友,我的负面情绪需要一个‘垃圾桶’。”电话另一端的声音总是温柔可亲,发泄般地大哭一场后,关晨又有了再出发的勇气。
“情绪消费是需求,社会心态是起点。”管健表示,现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价值选择更趋多元,青年难免会在各种价值碰撞中产生困惑和焦虑,虚拟情绪商品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心理慰藉和情感出口。
此外,管健认为,随着消费“从有到优”的升级,青年一代对物质的要求相对饱和,对情感的诉求越来越高,更加关注商品提供的情绪体验。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寻求情感个性化体验服务,这也是表达自我、彰显个性、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商品可虚拟,规则不能缺
“心灵树洞”泄露消费者隐私,“失恋陪伴”变相提供不良服务……作为一种新业态,“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漏洞。
“一些虚拟情感类商品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不仅违反社会公序良俗,而且给青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管健表示,亟待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更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市场风险和消费纠纷。
在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清鑫看来,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虚拟情绪商品的准入标准、单个产品价格上限等;电商平台要加强对虚拟情绪商品的上架审核,对商品展示、交易内容、售后服务等作出规范;商家要加强自律,不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应提醒消费者所购商品的特殊性,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俊巍告诉记者,虚拟情绪商品的走俏,反映出年轻人在主动寻求情感支持,这提示我们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建设更全面、更真实的人际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建立更加自信平和、从容乐观的生活态度。
“虚拟商品只能短暂地满足个体被陪伴、被关怀、被安慰的情感需要,很难实现高质量的情感抚慰,唯有基于人际陪伴的,可触摸、可感知、被温暖的亲密关系才能帮我们走出情绪泥沼。”管健建议,青年群体要把握情绪消费的边界,增强消费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底线思维,同时避免沉迷于虚假情感而不能自拔,陷入数字化情感漩涡而影响理性生活。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