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孤儿入内蒙古》主编潘永明:全景式展示这个故事是我的夙愿

发布时间:2024-11-26 00:11:25 来源: sp20241126

2023年12月20日《中国新闻》报A06版面。

  “60年前,周恩来、康克清、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决定,由内蒙古自治区接收上海等南方城市孤儿,内蒙古党委、政府作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庄严承诺。”《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主编潘永明表示,主编该报告文学集最大的乐趣是能够忠实记录这段历史。

  在序言中,潘永明深情地写道:“他们纯洁友善、憨厚朴实,是由南方飞来的一群小鸿雁,扎根在内蒙古的沃土上繁衍生息,他们早已融入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的子子孙孙将永远与内蒙古共生共荣。”

12月14日,由内蒙古本土作家潘永明主编的报告文学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出版发行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图为报告文学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受访者供图

  走遍内蒙古所有盟市历时8年最后成书

  12月14日,由作家潘永明主编的报告文学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在呼和浩特举行出版发行座谈会。与会嘉宾认为,该报告文学集可读性强,能使全国人民感受到草原人民的博大胸怀,让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历久弥新。

  1963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的潘永明,12月18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全景式展示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故事是我的夙愿。”

  目前就职于《内蒙古民政》杂志社的潘永明坦言,正是在该杂志社担任执行主编期间,他萌生了全面探寻并报道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往昔今朝,“但没想到时间跨度这么大,从2015年组建团队到最后成书历时8年。”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全景式记录这段故事的艰难性。潘永明告诉记者,采访刚开始,便发现那些当年抚养南方孤儿的养父母以及亲历者、见证者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年事已高无法表达,就连那些“国家的孩子”也已年近花甲。

  “我们意识到,这项工作已接近成为抢救性工程,刻不容缓,不容耽搁。”潘永明透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和团队走遍了内蒙古所有的盟市,与“国家的孩子”们对饮过千杯万盏的奶茶、砖茶,唠过唠不尽的千言万语。

“国家的孩子”宫海英(右)与母亲傅秀光。受访者供图 “国家的孩子”李素萍(前排左)与家人。受访者供图

  “国家的孩子”中有人姓“党”或姓“国”

  开弓没有回头箭。潘永明和他的采编团队,每到一处便开始用心倾听、记录,以极快的速度写下初稿。他们注意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是:寻访到的“国家的孩子”中,有人姓“党”或姓“国”,这让他们诧异。后来才得知,原来是收养他们的养父母放弃给孩子用他们的姓氏,而改姓了“党”或“国”,意在让这些“国家的孩子”铭记党和国家的大恩大德。

  让潘永明感慨不已的是,他和团队寻访到的所有“国家的孩子”中,无一人有违法乱纪的记录,在各个行业都很优秀、很能干。在《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序言中,潘永明深情地写道:“他们纯洁友善、憨厚朴实,是由南方飞来的一群小鸿雁,扎根在内蒙古的沃土上繁衍生息,他们早已融入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的子子孙孙将永远与内蒙古共生共荣。”

  历时8年只为全景式记录三千孤儿入内蒙古故事的潘永明及其团队,也得到了很多人的真诚关怀。

  作家萨仁托娅,听说潘永明及其团队在编撰《三千孤儿入内蒙古》一书,义务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和照片,并对潘永明表示,“随便摘、随便用”她作品中的内容和照片;著有《守候生命的故乡》的作家满都日娃,欣然同意潘永明将她书中的内容译成汉文公开发行,还为潘永明提供了许多关于苏尼特左旗“国家的孩子”以及“国家的孩子”爱心协会的资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乌兰,还把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两度出版的《三千孤儿和草原母亲》一书的资料发给了潘永明。

  一车皮奶粉引发的一个会议决策

  在采访中,潘永明还特意告知记者,经过大量查阅档案、资料,他和团队对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起源有了相对权威的定论:该事件的核心是:关于一车皮奶粉引发的一个会议决策。

  潘永明告诉记者,1958年,当时主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为救南方孤儿院里嗷嗷待哺的孤儿,请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救援,乌兰夫将此事提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向各盟市调集奶粉,好不容易凑够一车皮奶粉的常委们意识到这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并不是长久之计。此时,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吉雅泰提出把那些孤儿接到内蒙古抚养。这一提议得到乌兰夫的赞成,并在常委会形成了一致意见后报请周恩来总理实施。

  1958年,内蒙古接收安徽308名孤儿,拉开了内蒙古接收南方孤儿的序幕。更为可贵的是,这次接收工作为1960年大批量接收上海等地孤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一次,才有了后来的“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才有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由此,新中国的历史上诞生了一段跨越民族、跨越地域、跨越血缘的大爱。

  “三千孤儿入内蒙古迸发出的人间大爱,已由老一辈革命家传递给了内蒙古千千万万的干部职工和农民牧民,传递给了收养三千孤儿的父母,传递给了在草原上长大成人的三千个‘国家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并将绵延不绝历久弥新。”采访中,潘永明激动地对记者表示,以养育“国家的孩子”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静静的艾敏河》热播时,无数观众在地图上苦苦寻觅艾敏河却一无所获。于是,他们纷纷猜测艾敏河究竟是哪条河。是根河,还是莫日格勒河?是克鲁伦河,还是额尔古纳河?他们哪里知道:“艾敏河”的寓意是“生命之河”——三千孤儿的生命在哪里延续,流淌在他们和他们子孙后代身旁的那条河就是艾敏河!(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李爱平)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