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国制造大而全的优势

发布时间:2024-12-29 22:54:41 来源: sp20241229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稳固,也要看到由大向强仍是亟待攻克的重要命题。

  大而全是中国制造独有的优势。制造大国得来不易。中国制造仅用70多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从“几乎什么都不能造”变成如今的“大而全”,并在2010年重夺丢失了一个半世纪的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中国制造不仅体量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也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超过四成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曾有外国网友发起“24小时不用中国制造”的挑战,结论是“活不下去”,因为从身上穿的衣服到所用的手机都来自中国制造。

  规模优势驱动大者愈大。有些人认为,既然大而不强,大就没有意义。殊不知,规模优势会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巩固制造大国地位。比如,同样一个产品,在中国由于原材料充足、零部件可就近配套等,能实现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生产。制造业有了规模,其核心竞争力中生产效率的优势就有了重要基础,能通过产业配套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大幅降低成本。制造大国,最初靠的是庞大的市场、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中低端环节向我国转移;此后靠的是产业链集群、物流供应链、生产技术、产业工人、产业配套环境等优势,实现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在我国整体布局。

  大为强奠定了坚实基础。规模大、门类齐全,才能确保制造业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这也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重要优势。规模大,还能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多资金、人才和应用场景。飞机制造业中有一条经验规律,即一种特定型号飞机的累计产量每增加1倍,其单位劳动成本就下降20%,充分说明了积累的技术具有递增的生产力。这种“干中学”效应,就是指很多产品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在生产中完善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大为新提供了更多空间。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80%,老树也能发新芽,不少新产业正是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改造升级而来的,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在现有制造业基础上,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或通过数字赋能等方式,能衍生出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健全的制造业体系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选择培育提供了更多空间,也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辩证看待中国制造大与强,要看到大的优势、强的方向,更要看到其中的短板。我国制造业产能、产量大,但在高端环节和基础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少弱项。要补短板,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要锻长板,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从大到强,归根结底是要巩固已有优势,锻造新优势,从量变到质变,从制造到创造,推动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鑫)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