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辛礼学: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有哪些亮点?

发布时间:2025-01-07 23:05:22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社 海口8月5日电 题: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有哪些亮点?

  ——专访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

   中新社 记者 符宇群

  6月13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在海南琼海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目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已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基本明确了沉船时代和保存现状。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今年3月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处沉船遗址有何特点?为何说其是中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目前,沉船遗址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方面有何进展?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出解答。

视频:【东西问】辛礼学: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有哪些亮点?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下称“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目前取得哪些考古成果?

  辛礼学: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海域。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联合对一号、二号沉船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探明了两艘沉船的分布范围,获取了沉船所在海域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初步掌握了沉船遗址部分区域和重要位置的地层堆积和埋藏情况,基本明确了沉船时代和保存现状,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制订和总结了多项深海考古调查的技术规范、策略要求和工作流程。

2023年10月1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第二阶段考古调查全体队员合影。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供图

  根据已出水瓷器的特征,推断一号沉船年代约为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遗物包括并不限于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数量超10万件,是一艘满载外销货物出航的商船;二号沉船年代约为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遗物以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原木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铅锡器等,是一艘从南亚或东南亚返航中国的商船。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彩莲纹梅瓶。骆云飞 摄

   中新社 记者:为何说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不仅是中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

  辛礼学:中国水下考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此前受限于装备和技术,主要在近海和远海的岛礁上开展,深度基本不超过60米。南海海域平均深度1212米,对水下考古人来说,90%以上的海域都是未知。

  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中国首次在南海千米级海底发现的大型古代沉船遗址,位于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的海底。两处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庞大,年代比较明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中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在以往的南海水下考古成果中,主要以近海和远海的岛礁为主,基本都是一些点上的发现,但在中间大面积的航线上,尤其是深海航线上,还是个缺环。两处沉船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

  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为中国深海考古作业和文物保护提供了路径参考。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中国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中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中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布设的永久测绘基点。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供图

  中国水下考古伴随着科技发展逐渐走向深蓝。“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等,为中国深海考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和装备支撑。近年来,水下考古的高精细化要求,也让一系列深潜技术更为精进。例如,此次深海考古调查使用了长基线、超短基线、惯性导航定位系统,柔性机械手,潜载抽沙、吹沙装置等新型技术和装备,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使用柔性机械手提取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文物。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供图

   中新社 记者:两处沉船的出水文物有何特点?如何实证中外文明交流?

  辛礼学: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中的文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数量庞大,估计数量不低于10万件;二是品类丰富,有铜器、不同窑口的瓷器,还有一些竹木器等品类;三是档次很高,如出水了青花玉壶春瓶、珐华梅瓶等文物;四是填补空白,部分出水文物的装饰工艺和器形,此前水下考古均未发现过,如一些珐华釉瓷器的贴金工艺等。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的三彩象形持壶。骆云飞 摄

  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明代中期执行严格的海禁政策,随着朝贡贸易不断萎缩,民间私人贸易日渐兴盛。在此背景下,推测一号、二号沉船为民间私人贸易商船,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是中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可见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繁盛度。

  关于一号、二号沉船的始发港和目的地,目前只能依据明代中期主要港口城市及贸易政策的变化进行初步探讨。从出水文物来看,一号沉船始发港可能为广东或福建,经华南沿海沿岸航行后,从海南岛东部穿南海西北陆坡海域,抵达马六甲等贸易中转地。二号沉船满载的原木,经检测分析为乌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木材,可用于制作家具,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地区,二号沉船应是在马六甲等贸易中转地装载乌木后,穿过南海西北陆坡海域,经海南岛东部,目的地为中国沿海港口。

  中国古代很早就掌握制造大船的技术,通常会在冬季扬帆远航,经过南海,到东南亚、南亚以及西亚等地,来年五、六月再返航。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也是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开展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一个实证。

  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货物的差异性,勾勒出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与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一些瓷器上的纹饰、造型较为少见。也有受外来因素影响的货物,如军持,是隋唐时期从印度传来的金属器,中国通过瓷器烧造技术,把它烧造成军持瓷器;还有一些瓷器的造型反映出阿拉伯地区金银器的特征。这些都说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繁荣、中外文明交流密切且彼此相互影响。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的螺形壶。骆云飞 摄

   中新社 记者:目前,出水文物保护修复以及展陈设计方面有什么进展和安排?

  辛礼学:当前,一号、二号沉船考古调查已完成阶段性工作,出水文物约一千件。目前考古队正在进行清理、保护、修复和测量、登记、整理等工作。

文保人员对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出水文物乌木进行脱盐处理。骆云飞 摄

  近期,我们正在筹划一个南海深海出水文物特展,初步起名叫“深蓝宝藏”,拟将展览内容分为3个区域,即出水文物展示区、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区、深海考古体验区,将选取一号、二号沉船内的代表性出水文物进行展出,展品还会根据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修复的进展进行更换。在沉船船体的还原展示方面,我们将根据沉船遗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运用高科技新媒体互动技术手段,向观众呈现沉船遗址情况。现下,我们已开始筹划建设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计划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深海考古为主题的博物馆。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一期内的水下考古展展厅一角。骆云飞 摄

  目前,水下考古在中国还是小众专业,南海还有很多水下文物遗产等待被发掘。随着中国海洋考古的深入,未来还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相关院校增设专门的水下考古专业。

  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受到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未来,我们将以此为抓手开展深海考古国际交流合作,包括文物展出、文化交流、水下考古人才培训等,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打造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完)

  受访者简介: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 骆云飞 摄

  辛礼学,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专长玉器鉴定,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海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称号。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