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 三地创新产业链这样“织网”

发布时间:2024-11-01 10:51:33 来源: sp20241101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近日,记者从北京市统计局了解到,十年来,三地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区域协同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北京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三地分别为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是2013年的2.1倍、1.7倍和1.8倍。

  总量提升的同时,三地产业结构也在持续升级。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三产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突破五成且提升最快,三地三产比重较2013年分别提高5.3个、8.6个和11.4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新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8719.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8766.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9%,提高7.7个百分点;三地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较2019年三地均增长20%以上。

  十年间,京津冀地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三地分别新增316.2万人、441.1万人和838.3万人。2022年京津冀常住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为2934万人,占55%,较2013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协同创新 京津成果加速在河北孵化转化

  近年来,河北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带动有条件的地区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总台央视记者 杨海灵: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提出要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今天就从我手上拿的这块玻璃说起。它并不是一块普通的玻璃,它是一块碲化镉薄膜玻璃。它的结构好比“三明治”,在两块超白高透的玻璃之间,均匀喷涂一层4微米厚的碲化镉,也就是黑色的涂层。虽然只有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但当太阳光照射到薄膜层后会产生电子运动,所以这块玻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发电。

  这个项目是一家总部在北京的央企与邯郸在2017年共同建设的,研发团队历时五六年,攻克动态镀膜工艺等一系列难题,实现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中国智造”,去年将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17.26%,创造我国大面积碲化镉光电转换效率新纪录。春节开工后,企业就一直处于满工满产状态,订单已经排到了6月份。

  现在,企业每52秒就可以生产出一块面积1.92平方米的发电玻璃,也是企业生产的标准玻璃。那它的发电效果如何?

  我们来到这个厂区的时候发现,厂房的墙体用的就是这种发电玻璃。经过测算,这样的玻璃一年的发电量,就可以省下他们企业一个月的生产用电。

  在清晨、阴雨和室内这种弱光条件下,这种发电玻璃也能稳定发电。据测算,一块发电玻璃一天的发电量,可以带动一台冰箱两天的用电;而十块玻璃一年的发电量,就可以满足一个家庭全年的用电需求。目前,这种玻璃已经广泛应用到建筑幕墙、地面、电站等场所。

  京津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而河北工业门类齐全、技术人才储备多,小小的一块玻璃,就是双方优势互补结出的硕果。其实,像这种合作在河北还有很多,除了企业,当地还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等进行深度合作。2023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10亿元,是2014年的12倍。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河北正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速自身发展。将来,也必定会有更多科技创新项目,在河北落地生根发芽。

  三地共绘产业链图谱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三地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与产业定位,通过共同绘制产业链图谱、加强研发成果转化等举措,协同打造先进产业集群。

  春节刚过,天津市武清区这家专门从事轨道交通领域设备生产的企业就忙碌了起来,车间内平均每天有超300套的制动夹钳下线,这些产品将被广泛应用在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帮助列车实现高速运行状态下的平稳快速制动。这款制动夹钳是北京科研院所与天津企业的协同创新成果。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副所长 李伟: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我们在天津先后投资建设了移动装备、工务工程、通信信号、节能环保等多个产业基地和检验检测行业服务基地,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落地,如今包括高速动车组、城际列车在内的一大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都可以在天津完成生产。

  优质项目既要引得来,还要发展好。今年一开年,天津武清区已启动新一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载体空间、完善产业配套,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的转化效率和比重。

  天津市武清区京津产业新城管委会主任 刘松林:2023年,我们已撮合49家高校院所与37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落地转化科研成果77项,市场化机制引进北京资源新设机构达到了236家,北京资源落地协同项目27个、总投资148.6亿元。

  产业链条越织越密,京津冀三地先进产业集群建设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这两天,位于天津北辰区的一家工业母机生产企业正在抓紧进行设备调试,即将投入运营。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企业,从2019年开始,先后在天津投资约10亿元,建设24万平方米的厂房,主要生产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部件生产完成后,将被运往70多公里外的河北廊坊生产基地,在那里完成数控机床整机的组装以及验证。由此,一条北京研发、天津制造关键功能部件、河北整机验证的工业母机产业链条在京津冀区域内加速形成。

  今年,京津冀三地围绕六条产业链图谱,已先后梳理出174个产业链“堵点”、229个“卡点”清单。围绕这些“堵点”“卡点”,三地将通过补链强链串链,加快培育先进产业集群。

  天津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戴永康:围绕技术“卡点”实施协同攻关,围绕产业链“堵点”开展联合招商,抓好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