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2:32:15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社 北京5月30日电 题:一位旅法音乐家的“万乐皆可琵”实践
中新社 记者 门睿
在上传到网络平台的视频中,旅居法国近20年的音乐家刘轶青总是头戴耳机,坐在颇具法式风情的鹅黄色墙纸前抱着琵琶弹奏。除《十面埋伏》等经典琵琶曲外,视频中更多的是流行、爵士、放克、摇滚、金属等不同音乐类型的即兴演奏。
当网友开玩笑称他的演奏是“万乐皆可琵琶”时,刘轶青欣然接纳,给所有视频打上了“万乐皆可琵”的标签。对他而言,琵琶只是表达工具,表达的内容则是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和合共生。
突破“那一点点违和感”
早在2007年,在法国求学的刘轶青就已经开始尝试用琵琶演奏各种风格的音乐。
“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传统乐器既能演奏古典音乐,又能演奏爵士、摇滚等风格的音乐,甚至是《梁祝》这样的中国传统乐曲,但我们的传统乐器在演奏这些风格的音乐时却总有一点点违和感,我想要突破这个情况。”于是,刘轶青把爵士乐中即兴演奏的方式运用到琵琶弹奏中,曲风选择也日渐多样。
即兴演奏方式的加入,使刘轶青对琵琶的理解有了改变,“它不再‘传统’了,而只是一件乐器,一种用来传递音乐表达的工具。”刘轶青告诉 中新社 记者,这使得他的演奏可以接纳各种可能性,琵琶可以在任何风格的音乐中找到“一弦之地”。
音乐是要“玩”的
与即兴演奏者合作,使刘轶青意识到音乐是要“玩”的,如果陷入既定框架,就无法驾驭音乐,反而被音乐驾驭。
在刘轶青看来,好的音乐具有跨越风格的能力。谈及赴法学习即兴演奏的原因,他表示曾在2003年的一场“中法文化年”活动中与来自法国贝尔福的音乐舞蹈团队同台演出,当时还不能理解他们即兴的风格,但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中。这种跨越语言的吸引力使他决定前往法国的音乐学院一探究竟。
与波兰贝斯手即兴演奏放克音乐,在法国吉他手的弹唱中加入琵琶配乐,与乌克兰班杜拉琴、亚美尼亚卡龙琴合奏民族乐曲……刘轶青表示,音乐是种世界性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音乐自由对话,寻找共鸣,互相启发。
从“可能性”到“可见性”
一次在法国波城音乐学院的演出,让刘轶青感受到年轻观众对琵琶的兴趣。“我演示了琵琶演奏摇滚乐和嘻哈音乐的可能性,没想到学生们围着我唱歌跳舞,十分兴奋。”这让他明白,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能够被海外观众接受,但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被看见”。
刘轶青尝试用琵琶模仿鼓、贝斯、电吉他等乐器音色,混音制作经典摇滚歌曲的演奏作品,网友对此颇为认可。刘轶青认为,跨文化语境中的民族音乐应当寻找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最佳融合点,在尊重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曲风,创造新的音乐形式。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日前,刘轶青在“甲子情深——中法百姓故事展”上表演了原创曲目《时光》。谈及创作思路,他表示,《时光》讲述了两国60年间的友谊往事,在怀旧视角下通过节奏和音调变化表达了好奇、探索、友好、融合等两国友谊发展历程。
“这是一次关于原创民乐叙事性的有益尝试”,刘轶青表示,希望未来能在跨界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参与相关文化活动和国际音乐节,发挥线上平台优势,制作纪录短片,讲述民族音乐的故事。(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