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而行 “15分钟健身圈” 开启春日健身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4-11-05 07:57:50 来源: sp20241105

清晨,阳光透过小区楼宇缝隙投射在篮球场上,清新气息随之弥漫开来。此时,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附近的社区篮球场已经迎来了几位早起的锻炼者,其中就包括这里的“常客”徐先生。

“这个社区篮球场就像小区居民的‘私家健身房’,每天我和几个朋友都会来这里运动。”徐先生告诉记者。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附近的社区篮球场。人民网记者 郝帅摄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附近的社区篮球场。人民网记者 郝帅摄

“15分钟健身圈”加速覆盖

像百子湾这样的健身场地,如今已经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各地加速构建“15分钟健身圈”便民健身网络的一个生动缩影。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地459.2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0.7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提前实现了《“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6平方米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目标。

随着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群众对于健身场所的需求日益得到满足。过去,“去哪健身”一直是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是推动全民健身运动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现如今,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答。

为了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与城乡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与人口要素相匹配的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建好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充分反映出政府对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坚定决心。

“无论是奥运体育场馆,还是室外的健身设施,亦或是小巧精致的‘微型运动场’,都会成为市民们挥洒汗水的热土。”北京市朝阳区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科长郭鹏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构建覆盖全时段、全年龄段的多元化健身场地设施布局,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民参与的健身环境,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15分钟健身圈’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场所。”

从“有”向“优”全面提升

春日的北京官庄公园,一片绿意盎然。公园内的健身步道上,前来锻炼的人们络绎不绝。刚结束晨跑的陈先生对记者说:“出了小区过马路就到公园,空气清新环境好,在这里锻炼很舒服。”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官庄公园内的健身步道,为周围居民提供优质健身场所。人民网记者 郝帅摄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官庄公园内的健身步道,为周围居民提供优质健身场所。人民网记者 郝帅摄

《工作方案》强调,要“着力开展健身设施强基础、提质量、优服务、增效益四大行动”“推动城乡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实现质量提升、服务提升、效益提升”。

围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2024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要求“统筹用好资金,建设小型健身中心、小型体育公园、小型健身设施、群众滑冰场、县级多功能运动场等,持续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等活动。重点抓好老旧城区和人口密集区、农村地区以及适老化、适儿化场地设施建设。”

如今,在响应国家号召的背景下,不仅仅是北京,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构建形式多样、更加优质的便民健身网络。

——环境更舒适。在河南省,今年将积极打造“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绿色模式,建设200个以上满足全龄段人群需求的乡镇(街道)多功能运动场,有序推进22个在建体育公园项目。

——健身更智慧。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目前已建、新建的体育场地设施全部纳入全民健身地图管理平台,建立智慧健身步道、智慧健身站点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提供查询、导航、预约、支付等服务,方便快捷参与活动。

——形式更多元。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实施“冰雪惠民计划”,逐年提高公益性冰场建设数量,更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各地积极推动“15分钟健身圈”,使之成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有力引擎。在解决“去哪健身”难题的基础上,“15分钟健身圈”正在向从“有”到“优”的目标不断转化。

正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给人民网网友的回信中所说:“全力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将不断扩大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责编:郝帅、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