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7:39:04 来源: sp20241124
16年前,一纸调令让杨飞来到了西藏林芝,从此,他深深扎根在了这片美丽的高原。“眼里只有任务,心里装着人民”,16年间,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支队长杨飞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敢担当、肯奋斗的消防“排头兵”,环境越是艰苦,他对自己肩负的使命越虔诚,任务越是困难,他对“竭诚为民”的承诺越坚定。
队员心中的“主心骨”
今年5月31日,昌都八宿突发森林火灾,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110名森林消防员一路翻越海拔接近5000米的德姆拉山和色季拉山,于6月1日凌晨到达集合点。火场山崖陡峭,部分山体接近垂直,队员们背着20公斤重的装备,徒步4小时抵达火场。
由于地形、气候复杂,火场形势多变。
“当时我看到山顶冒起来一股异常的浓烟,从黑烟变黄,风又特别大,那个时候发现不太对。”凭借多年的经验,杨飞马上意识到可能会发生爆燃。
“我当时只顾着灭火,突然感觉有人扯了我一把,我才下意识听支队长的指挥进行撤退。”张梦宇回忆当时扑救树冠火的情景,一阵后怕。
“快点撤离!”杨飞意识到情况的危急,迅速用对讲机、哨子等通知分散在山脚水源地、半山地区、山顶的队员,让大家快速撤离。杨飞边清点人员,边指挥撤离,直到最后一个人从作业区撤回,他才跟着队伍紧急撤离,撤离后不到5分钟就发生了爆燃。
回忆起当时的惊险,杨飞仍然感叹这次“死里逃生”的幸运。被问到指挥撤退时的心情,杨飞说:“我当时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一定要把他们安安全全地带回去,一个也不能少!”
“每次出任务的时候,有危险的地方我要第一个去,撤离的时候我要最后一个走。”杨飞说道。他数次带领队员化险为夷,成熟的作战指挥能力和冲锋一线的责任担当,让他成为了队员心中的“主心骨”。
老乡眼里的“菩萨兵”
回忆起“1·17”雪崩救援,支队长杨飞更是眼眶发红,声音哽咽,几次抬手抹泪。
今年1月17日,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派镇至墨脱公路多雄拉隧道出口(墨脱方向)发生雪崩,导致人员和车辆被困。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抽调65名消防员参与救援。
接到警情通报时已经是晚上8点左右,下了一天的雪依然没有停,路上又积了厚厚的一层冰。加之地形呈凹凸形,受灾区域周边被雪山包围,最厚的积雪有10余米。“可以说,整个雪山把这个隧道的路都埋完了。”参与救援的森林消防员李磊说道。
65名队员到达现场时,天已经黑透,周围大风呼啸,数辆受灾车辆被直接埋压在雪下,救援难度很大,很多队员都心里直打颤。
时间迫在眉睫,一秒钟也不容许耽误。根据现场情况和灾害态势,杨飞带领队员勘察现场地形,制定救援方法,实施地毯式搜索,完成目标搜寻、车辆破拆、遗体转运等急难险重救援工作。
“这起救援至今都让我觉得,穿上这身火焰蓝的衣服,非常自豪。”李磊也感叹道。
1月18日中午,一位满脸都是泪水的藏族老乡找到森林消防员求助,说自己的侄子在雪崩中遇难,他不停地双手合十希望森林消防员能帮忙运回遗体。森林消防员通过破拆手段将遗体救出,正当他们打算搬运遗体上山之时,危险也即将来临。“就在那一刻,突然间开始飘雪刮风,我们对面那座山发生了二次雪崩。”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救援场景,参与救援的森林消防员说,“感到后怕”,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也随时可能二次雪崩。
对讲机中不断传来“所有人员立即撤离”的命令,杨飞来不及思考,当即决定带着遗体一起离开。“当时,遇难者遗体就在面前,看到老乡期盼的眼神,我当时想的就一件事,我得把他们带出去。”杨飞说起当时的想法。
当被问到,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灾害、全队森林消防员的安危,是如何在危急时刻做出决断的,杨飞说道:“因为一直在雪崩一线,对周边的环境有基本判断,同时也提前勘察好了撤离路线,基本上能够确保安全撤离。我们是非常幸运的。”
事后,求助的藏族老乡哭着说:“托吉切、托吉切(藏语,意为谢谢),你们真是‘菩萨兵’!。”
队伍建设的领头人
西藏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山高坡陡,任务一线更是险象环生,但同时这里综合性救援发展起步晚、底子薄,队伍亟待升级。杨飞将打造过硬队伍当作自己的目标,转制5年来,林芝森林消防支队的营区基础设施、训练场地和装备器材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升级。
在支队长杨飞的带领下,林芝森林消防支队组建了自治区首支30人直升机航空应急救援分队,开展兵力投送、物资转运、空中勘察、吊桶洒水等科目训练,填补了林芝市综合救援空中力量的空白,同时,还成立了无人机群分队,针对高原林区山高坡陡、谷深林密的实际进行训练,破解了人员难接近、悬崖火无法处理等难题。
目前,直升机航空应急救援分队和无人机群分队已在实战中得到了良好应用。2022年3月,墨脱县帮辛乡原始森林火情就是由中队指战员在乘机巡护时发现,并通过直升机吊桶洒水、无人机精准投掷灭火剂的方式,成功扑灭火灾。
个人三等功9次、优秀共产党员、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杨飞先后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却说“比起荣誉,更让我们感动的是群众的拥戴。”把表率作用立在任务一线,将驻地群众放在心中,就是他一直以来的人生写照。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记者:康雯佳 刘绍聪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