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次公布两千多年前秦吏3D复原像

发布时间:2024-11-18 10:05:34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社 武汉3月25日电 (记者 梁婷)湖北省博物馆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利用3D打印技术还原的两千多年前秦吏“喜”的复原像。

3月25日,湖北省博首次公布两千多年前秦吏3D复原像。 中新社 记者 梁婷 摄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简牍1000余枚,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秦代简牍,也是首次系统发现秦代律法。由M11墓主人、秦基层法律工作者“喜”摘抄、记录的法律文书,涉及当时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等方面。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于2019年对云梦睡虎地M11墓主人“喜”的骨骼开展“云梦睡虎地出土人骨的综合研究”,近期取得预期成果。

3月25日,湖北省博首次公布两千多年前秦吏3D复原像。 中新社 记者 张畅 摄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介绍,“喜”各部分骨骼保存较完好,包括颅骨、下颌骨、肩胛骨、上肢骨、胸骨、肋骨、脊椎和下肢骨(右侧胫骨、腓骨远端缺失)等,手、足部骨骼有较多缺失。

  综合对颅骨、下颌骨、骨盆等形态特征的观察,证明该墓主为男性。根据股骨最大长推算,其身高为161.5厘米;根据左侧股骨头最大径测量,推测其体重为59.9公斤;从耻骨联合面、臼齿磨耗度等方面综合考量,年龄应处于45岁—50岁。

  “通过观察其骨骼各处病理现象,椎骨、上肢骨的骨性关节炎以及下肢‘跪距面’,反映其生前存在高低肩或颈椎病。这与其长期从事文史记载、伏案工作的行为习惯特征相符。”王先福说。

  同时,根据对不同部位骨骼锶同位素测定,推测其童年生活地不在安陆(云梦),存在从他处迁徙至安陆的生活经历。这与云梦郑家湖墓地所见“多数墓主来自关中及其周邻地区”相同。

  研究团队依据“喜”的头骨,通过二维线性测量和三维全景照相技术采集到精确数据,利用重建后的高精度颅骨三维模型进行系统、精确分析其颅面部特征;综合运用虚拟素材比对技术、数字雕刻技术以及面部拓扑编辑技术生成面部白膜、添加五官、皮肤纹理和毛发,结合该化石生物人类学信息和考古学遗址环境背景因素对肤色、发色、瞳色等特征复原,最终还原“喜”头像。

  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理胜介绍,M11棺内随葬竹简《编年记》记述了自秦昭襄王元年至秦始皇三十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之大事及墓主“喜”的生平经历。

  “这些经历及造就的‘职业病’,和体质人类学鉴定结果相符。”杨理胜表示,小人物构建大历史,通过基层人物视角,展现宏观历史,正是体质人类学鉴定的意义所在。(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