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审判职能 助力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4-11-17 03:38:56 来源: sp20241117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要把好矛盾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努力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近年来,各地人民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和延伸审判职能,做实指导纠纷调处法定职能,在“引进来”多元解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走出去”,做实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切实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助力社会治理。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六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本报记者探访多地人民法庭打造调解特色品牌、汇聚合力化解矛盾纠纷的创新实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法院巷口法庭——

  组建促和团队

  推动家事调解

  “没什么好谈的,赶紧把婚离了。”

  “但财产必须分割清楚。”

  去年6月,李先生和陈女士夫妻感情破裂。因离婚事项争议,双方闹上了法庭。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巷口人民法庭第一次交换证据时,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巷口法庭位于漳州市中心城区,辖区人口近40万,婚姻家事类纠纷尤其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于此类案件,若双方尚有感情,我们尽量做到调解和好。若确实感情破裂的,最大化妥善处理,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本案受理法官巷口法庭副庭长江晓筠说。几经劝解,双方离婚意愿坚决,且对财产分割争议较大,甚至要求做财产鉴定。

  “财产鉴定耗时长、费用高,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带着疑问,江晓筠找到“张姐”。张姐名叫张淑珠,是巷口法庭常驻调解员,有着20多年社区工作经验。仔细了解情况后,张淑珠提议按照“老办法”,约请双方到家事调解室坐坐。

  几张沙发、一张茶桌、几盆绿植,家事调解室小而温馨。喝了一口清茶后,张淑珠率先张口调解。家长里短间,丈夫一贯的沉默被打破,妻子的强势也有所缓和。随着交谈深入,张淑珠和江晓筠发现,两人表面争的是财产,实际句句不离孩子。

  “调解就是希望双方坐下来把话说开,我们发现二人都是为孩子着想,爸爸在意父女关系,妈妈也希望女儿成长中不缺父爱。”意识到这一点后,江晓筠和张淑珠围绕抚养权问题集中发力。最终,李先生同意孩子抚养权归母亲。陈女士也承诺,只要不影响孩子学习,随时可以来探望。双方各让一步,法庭当即出具民事调解书。

  “法与情不可分割,婚姻家事类案件尤其如此。作为法官,我们擅长释法析理,调解员则更注重情感沟通。双方相互配合,才能实现调解效果最大化。”江晓筠感受深切。

  近年来,巷口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精准把握纠纷“未发”“未讼”“未决”节点,以“巷安无讼”聚力解纷,让新时代“枫桥经验”走进街头巷尾、邻里家园。针对辖区内矛盾突出的婚姻家事类案件设立家事调解室,巷口法庭聘请退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调解员,并与区民政局、区妇联联合设立婚姻调解中心,建立由法官、妇联、社区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家事促和团队。截至目前,家事调解室共协调化解家事纠纷368起,婚姻调解中心调解和好、息诉660人次。

  四川省崇州市法院街子法庭——

  分层指导调解

  就地化解纠纷

  作为四川省崇州市的母亲河,文井江近年成为不少游客“品春茶、夏观萤火、秋登高、赏冬雪”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旅游名气越来越响,不少村民投身民宿、露营等产业,经济纠纷也日益增多。

  2022年5月,村民宋某与某文旅公司签订了合伙协议书,约定由宋某提供自家场地打造特色露营基地,双方合作经营。后由于市场变化等原因,该露营基地一直未正常营业。2023年1月,宋某单方面解除合作关系,导致文旅公司无法开展后续经营。半年后,文旅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宋某赔偿违约金40余万元。然而一个赔不起、一个不让步,矛盾随时可能升级。

  “从最开始拒接电话,到后期每天至少打一次电话主动沟通,双方关系逐渐‘破冰’。”调解员周卓告诉记者,在崇州市人民法院街子旅游环保法庭法官指导下,他从前端介入调解,推动纠纷就地化解。

  “了解双方的真实诉求是关键。”周卓直言,通过情与法结合的方式,才能找到折中合适的解决办法。他一面向双方释明法规条约,一面充当好对话桥梁。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宋某支付文旅公司4.5万元违约金。通过数字法庭驿站远程设备,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纠纷得以化解。

  周卓的工作,只是街子法庭构建“143”工作模式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所谓“1”,就是构建一个矩阵,拓宽指导调解覆盖面,强化调解业务指导,实现人员数量和解纷质量双提升;“4”即制发思维导图、纠纷热点图、流程图、要素表等4类图表,提升指导调解专业性,模板化、样本式指导调解员开展工作;“3”则为强化智力、技术、机制等3项支撑,因事制宜提供针对性调解。

  “我们构建党委领导、多方参与的‘1+N’队伍体系,搭建了以村社两委委员、网格员、调解员和当地乡贤为主的调解人员库,还吸纳了相关商会调委会等特色调解组织。”街子法庭庭长杨婷介绍,同时以法庭为中心,构建“联络到乡镇、下沉到社区、延伸到院落、融入进网格”的分层指导调解模式,组建“法官+调解员+法官助理”团队。2021年以来,诉前调解成功率达34.68%。

  据了解,下一步,街子法庭将以数字法庭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度结合乡村全面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古镇文旅等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与乡村法治、基层治理紧密融合,创新治理手段,探索打造符合当地基层治理智慧法治建设的实践场景。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法院廿里铺法庭——

  搭建联动平台

  共促诉源治理

  一大早,青海省西宁市金水湖畔小区业主群里消息不断:“环境卫生更干净了”“楼道堆放的杂物不见了”……业主冯晓瑜对“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的一句表扬,引来邻居们的纷纷赞同。

  可就在几个月前,物业公司和业主们还吵得不可开交。由于物业公司收费公示不透明、小区保洁不到位,很多业主拒交物业费。去年6月,物业公司将15户拖欠物业费的业主告上了法庭。

  对于这样的物业纠纷案件,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廿里铺法庭工作人员一直很头疼。“从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我们共受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179件。”廿里铺法庭庭长张永平介绍,物业服务纠纷虽然案件都不大,但往往涉及多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容易积少成多,引发更大风险。

  为了推动诉源治理,廿里铺法庭采取“法官+特邀调解员”的模式分流纠纷,城北区委政法委牵头协调,联合区司法局、市场监管局、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街道办事处等多部门,及时召集物业公司和业主召开物业纠纷联席会,收集矛盾、交办整改任务,建立“一体化”统管、“一站式”服务的“一揽子”解纷机制,让更多物业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2023年7月,“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在廿里铺法庭挂牌成立。

  “从2023年7月开始,我们派驻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1名兼职法官调解员,针对物业合同类矛盾纠纷不断增加、物业服务不到位、业主拒缴物业费等问题,联合多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梳理研判、信息共享、挂牌督办,合力化解物业管理纠纷。”张永平说。

  从成立以来,“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已经登记受理物业纠纷案件2000余件。“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碎片治理转向集成治理、被动治理转向主动治理、突击治理转向长效治理、单向治理转向多元治理,助力平安建设走深走实。”张永平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0日 1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