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龙头担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发布时间:2024-09-12 02:09:57 来源: sp20240912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连日来,各地高校师生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改革新要求,聚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近日,人民网推出《践行改革新使命 谱写建设教育强国新篇章》系列专访报道,围绕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邀请大学书记、校长畅谈学习体会。  

“教育、科技、人才是‘三位一体’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强关联的‘三脚架’,三者必须统筹抓、一体抓,才会产生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步推进的效果。”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谈到。

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使命、新要求?推行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要抓住哪些关键要素?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关键改革路径?结合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张东刚进行了深入解读。

高等教育必须切实发挥教育综合改革龙头作用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对高校提出了哪些新使命、新要求?

张东刚: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天然结合点和关键性枢纽,必须切实发挥教育综合改革龙头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以实际行动筑牢国家强盛之基。

一是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锲而不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全面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引导大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是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责任。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以培养“大师”的战略思维探索自主培养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育,造就一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紧扣国家战略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通过“强基计划”等激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完善复合交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高水平的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之路。

三是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践行服务国家创新创造的时代担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以有组织科研和重大项目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增强价值引领力、思想创造力、理论创新力、文化传承力、服务贡献力。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推动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群建设,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记者: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推行教育综合改革,要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张东刚:《决定》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机制的重要保障,并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推行教育综合改革,要抓住以下关键要素。

一是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以构建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

二是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完善学科体系与布局,做强优势学科,扶持特色学科,促进交叉学科,培育未来学科,推动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群建设,完善学科培育机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围绕实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通过跨学科研究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与新知识的诞生。扎根中国大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促进原创性概念和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四是围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以教授治学为主导的学术治理体系,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会参与办学治校步伐,努力实现高校治理的结构合理化、治理的过程科学化、治理的工具数据化。

以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建设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将如何创新工作实践?

张东刚: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龙头也是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努力以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建设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在全国大中小学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思政课建设整体设计。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极端突出位置,作为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议题和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构建“班子齐上阵、常委总动员、全校一盘棋”的思政课建设体制机制,为举全校之力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提供根本保证。

二是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夯实讲好思政课的学理基础。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和领航作用、协同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引导教师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

三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构建课程教材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作为一项铸魂工程、战略工程、示范工程来抓,吸收最前沿的内容、集中最优秀的教师、给予最全面的保障,集中呈现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四是以打造“大思政课”牵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开展“追寻领袖初心路”“大国边疆育人路”“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等特色活动,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教育,突破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教材体系的局限性。建设好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搭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为全国思政课教师、相关学科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服务。

锚定2037建校百年远景规划,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使命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将如何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办学优势,加快建设优势学科?

张东刚:学科的本质是一套知识体系,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和总结,内蕴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其最大成果是学派;学科体系建构以学术体系为核心、以人才体系为保障、以话语体系为传播载体,并为育人体系提供支撑。今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首次新时代学科发展工作会议,锚定2037建校百年远景规划,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使命,明确学科战略方向,布局学科发展“点”、打通学科发展“链”、聚合学科发展“面”,构建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世界一流“学科集群”。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谋划,优化学科战略布局。以“优优”为突破,支持学校优势学科加快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世界顶尖学科;以“强优”为重点,提高国际影响力,加快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加快带动“育优”建设,成为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新的战略增长点和驱动新引擎。

二是聚力核心关键突破,提升学科内容建设。实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文明史研究工程”等,建好建强服务学术精加工的“学术世界”,全面勾勒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专业知识谱系,推动世界学术中心向东方转移,努力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三是畅通资源要素供给,筑牢学科支撑力量。围绕每个学科打造集名家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为一体的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卓越人才体系。推动学科实验室统筹纳入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并开展一体化建设,打造清史数据库等具有学科品牌、人大特色的学科数据库集群。

四是加强学科资源集成转化,强化学科服务贡献。加快建设自主性、原创性、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最新研究成果向教材课程课堂转化,最终向育人转化。汇聚多学科力量打造多层级新型智库体系,以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升智库理论创新能力,以学科国际性建设提升智库国际传播能力。

以整体化思维和全局性视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记者:下一步,学校将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将主要从哪些方面把握关键改革路径?

张东刚:目前,我们正在集全校之力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见》,着力谋划学校深化改革系统性集成、格局性重构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重点制定一批学校推进首创性改革和引领性开放的改革大招、硬招和实招,以整体化思维和全局性视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先行者、引路人。一是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综合改革为牵引,提升服务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二是以健全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为核心,强化自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是以全面深化学科布局调整为基础,提升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能力;四是以完善科研创新机制为动力,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五是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关键,建设“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六是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为依托,大力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七是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根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人民大学决心以全会精神为指引,锐意改革、真抓实干,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创新,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

(责编:李依环、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