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平台吸引全球医学人才汇聚大湾区

发布时间:2025-01-11 02:59:18 来源: sp20250111

肖海鹏。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摄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

  以大平台吸引全球医学人才汇聚大湾区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比肩而立。往北走,过条马路,便到了同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执信中学。

  自小到大,肖海鹏都在围绕着“中山医”一平方公里的地方生活。他曾是执信中学、中山医学院学生,如今是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

  “孙中山先生提出,要‘敢为天下先’。”肖海鹏说,广东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中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而他自己也深受此精神影响,敢闯敢想敢干。

  改革开放45年,肖海鹏见证着广东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巨变。把眼光抛向未来,他有更远大的目标——以高水平大平台吸引全球医学人才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攻克医学难题,为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南方日报记者 陈伊纯 吴少敏 卞德龙

  从听诊器到达芬奇机器人

  1988年,肖海鹏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毕业,进入中山一院工作。当时,医生们靠着听诊器就能“走天下”。如今,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成为中山一院的“标配”。在肖海鹏眼中,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巨变,堪称奇迹。

  南方日报:您在广州出生成长。改革开放有对您的人生产生影响吗?

  肖海鹏:敢为人先的精神,敢闯敢想敢干的魄力,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也打开了我的人生格局。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才能成长为今天的医生、教授、院长、校长。这个过程中,我也见证了这几十年来广东医疗事业、卫生改革的伟大成就。

  目前,我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均预期寿命是85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正是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带来的。我们用4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欧美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奇迹。

  南方日报:这几十年来,中山一院发生了什么变化?

  肖海鹏:中山医是中国西医的发源地,是孙中山学医的地方,有非常好的优良传统。我1988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山一院工作,当时的中山一院已经很有名了。

  但那个时候,整间医院只有700名医护人员,几栋小矮房,楼里的电照明用几个光管就搞定了,哪有什么先进设备。从硬件上看,可能连现在的区级医院、县级医院都不如。但当时的医生,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很好的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现在的中山一院,差不多有1万名工作人员支撑医院运行,几个院区合起来的建筑面积将近100万平方米,跟原来相比有了几十倍的增长。

  目前,国际上有的先进医疗设备,我们这个医院也都有。特别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我们有6台。我们也创新了很多独一无二的技术,比如无缺血器官移植。以前医生们手上最常见的“武器”是听诊器,如今在中山一院,患者基本上能享受到世界顶级的医疗服务。

  南方日报: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

  肖海鹏:我刚工作的时候是想象不出来,几十年后,我们的医院会是这个样子。很多当时毫无治愈希望的病,现在也能治好了,进步明显。

  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来看,短短45年,我们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医疗技术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成绩有目共睹。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源。

  改革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创新是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就靠创新来进步。要做,就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要走,就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当时我们说,要闯出一条“血路”,开创一条自己的“血路”。我们的医疗事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打造大湾区30分钟

  医疗救治圈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围绕当前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肖海鹏提出新的理念——通过构筑大湾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让优质医疗资源到位更迅速、更可及。

  南方日报:刚提到“创新是推动一切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请问中山一院是如何创新的?

  肖海鹏:我们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科创中心—精准医学大科学中心。围绕心脑血管与代谢病、肿瘤、感染、炎症与免疫、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六大方向,构建基础与转化研究、交叉学科(医工结合)研究、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临床研究、公共卫生研究、实验动物六大平台,攻克像胰腺癌这种世界公认的医学难点,争取产出独创性、颠覆性研究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

  此外,我们还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真正实现在黄金时间内对急危重症的抢救。

  南方日报:如何实现30分钟医疗救治圈?

  肖海鹏:拿香港来举例,他们虽然有质量很高的医疗,公立医院看病费用少,但是患者就医等候的时间长,而有些疾病是等不了的。

  我们构筑大湾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在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进行布局。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半小时就能到香港、澳门。

  目前,南沙院区建设了2个直升机停机坪,配置了急救直升机,飞到香港或澳门也就15分钟,这对港澳居民来说很有吸引力。突发紧急健康事件时,我们的直升机就能飞过去进行转运救治。

  除此之外,我们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移动ICU,明年5月左右会投入使用。这是一个在车上建立的ICU,配备了最先进的重症监护和救治设备,如ECMO等,能实现随时随地的紧急救治,也将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未来,南沙院区还将有急救码头。

  南方日报:是什么使您产生了这些创新想法?

  肖海鹏: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要满足超14亿人口的健康需求,让老百姓们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每个人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创新。优质医疗资源怎么真正下沉到百姓,怎么能到位更迅速、更可及,我想主要是从病人“求医”改变为医院“送医上门”。一方面是完善建设网络医院,让医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看诊;另一方面是建立家庭医疗照护体系(Home Hospital Care),让病人在家里也能得到中山一院高质量三甲医院的照护,如此不仅可以节省病人的费用,而且病人在家里可以得到更好的心理支撑,吃得更好,同时也降低在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

  凝聚全球智慧攻克健康难题

  肖海鹏指出,医疗卫生领域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方向,应是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凝聚全球智慧、汇聚全球力量,攻克人类健康难题,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南方日报:您对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有什么看法?

  肖海鹏:在全球各国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的时代,全球健康领域仍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传染病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带来许多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肿瘤、心脑血管及代谢等慢性病高发,全球人口老年化进程加速。

  作为知名高水平医院,中山一院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医学中心、推动整个医疗行业持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国际合作,实施以创新和人才为核心的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我们应对这些挑战和有效解决这些世界性医学难题的必由之路。

  南方日报:深化国际合作要怎么实现?

  肖海鹏:纵观改革开放45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局面。

  我们医院先后与世界各地60多家顶尖高校、医疗机构深化合作,通过平台和项目,把全球的医学人才汇聚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南沙院区这个平台。

  比如,我们医院同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健康老龄国际研究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筹建国内首家“精准医学工程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哈佛麻省总院—布莱根医疗系统(MGB)深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共有18个合作专科,250多位哈佛专家、3000多位医学专家及医学生参与。近期还正在筹备共建外科手术中心和肿瘤研究中心。还有很多国际顶尖学者以外聘教授的身份一起参与到中山一院的发展里。

  南方日报:您对大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有哪些展望?

  肖海鹏:我的理想就是,将来在南沙院区的科研大楼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人,以及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工作,一起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重大难题。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们真真正正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将南沙院区打造为国家医学中心重要的紧急医学救援载体和科技创新大科学平台,也使得中山医这个体系成为医学科学技术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示范地、引领地。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为老百姓提供可及性、同质性、公平性更强的医疗服务。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