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短评:以世界最长大运河汇通东西为何当其时?

发布时间:2024-11-05 19:03:21 来源: sp20241105

  作者:文龙杰 王宗汉

  2023年,第四届“京杭对话”与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合并,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办。本届活动以“传承运河文化 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旨在让千年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11月13日至14日,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活动将在京举行。主办方供图

  不论纵观,还是横览,大运河都是积淀极为深厚,成就伟大辉煌的存在。

  纵观,大运河历经2500年沧桑洗礼。其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运河承载了太多厚重历史,留下了无数文化遗迹,是流动的文化,活着的遗产,也是正在书写的历史,连结着过往,承继于当下,开创着未来。

航拍大运河杭州段的繁忙景象。 中新社 记者 毛建军 摄

  横览,大运河绵延3600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调节和平衡中国东西南北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大动脉。诚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所言,它“确保古老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断裂”,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基本因子和战略资源,构成人类多元化的中国文化景观,成为一条承载家国兴衰的“命运之河”。人类一大人与自然互动,相得益彰标志。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文化符号。翻开中国地图,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的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

晨光中的大运河江苏淮安段。 中新社 发 周长国 摄

  开放与包容是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关键词,多元与共融是其穿越2500年、绵延3600里的深广张力,文化底蕴。

  “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正是各地区人口随大运河流动四方,由此带来南北文化交融。

  徽班沿大运河北上,与沿岸各种曲种交流融合,终得国粹京剧;艺人依托大运河完成“北乐南传”与“南乐北渐”,让昆曲成为明清时期影响深远的剧种;沿大运河迁移的画师,带来南北刻绘技艺和表现风格的交流融汇,使杨柳青之年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传承于世,成为传统。

资料图:观众参观天津杨柳青年画。 中新社 记者 侯宇 摄

  大运河甚至“漂来了紫禁城”。据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梳理,沿运河而来的不仅有宫殿的神木、保和殿的汉白玉、铺地的金砖、造城的青砖、不可计数的奇珍异宝,更有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多元文化,百卉千葩,串融会通,造就了紫禁城的繁盛与厚重,既多元,又一统。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交融的纽带,更以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为依归,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大运河文化带联结起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欧亚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由是观之,大运河之“长”,又何止仅仅3600里?

  “掘沟宽二丈余,直流无曲”,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沿大运河北上,所记如是;勘合贸易,中日使者沿大运河吟诗唱和,留下两国文化交往不朽诗篇;年过六旬穆罕默德16世裔孙“大先贤”普哈丁渡海乘船至扬州,生活十载,促进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大运河畔从此多了一座普哈丁园;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元大都(今北京)沿大运河一路南下,目睹沿途风景优美、物产丰饶,记录而成《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两次进京,均取道大运河,这位“西儒”的足迹早已刻在《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左)和明朝官吏徐光启的画像。视觉中国 供图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贯通古今,连结南北的大运河,又再焕发崭新时代活力,承先启后,汇通东西,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互鉴,可谓当其时矣!(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