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北京清河支部:让家园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4-11-10 01:50:14 来源: sp20241110

  今年6月,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的地铁站朱房北站开始试运行,昌南线一期唯一一个仍未开通的站点,终于要亮相了。

  为这个消息振奋的,除了朱房北一街和小营西路附近的居民,还有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支部(以下简称“民建清河支部”)的成员们。这座铺着“红砖墙”的地铁站,也与他们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的努力有关。

2022年11月5日,清河支部探访清河古迹,图为清河制呢厂办公楼。(民建北京清河支部供图)

  一篇优化地铁站点规划的建议

  作为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首条铁路——京张铁路上的一站,清河向来是京北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区域。

  2016年,覆盖数个大型居民区的清河街道,常驻人口已有约16万人,交通需求极大。“清河地区面积大、人口多,过去经常会遇到交通拥堵。”民建清河支部主委刘蕴如说。当时小营西路“一到上下班高峰,车根本走过不来”的场景,她记忆犹新。

  常年生活在这里的民建会员冯福生和郭斌,对此更有体会。2016年,他们在看到新公布的北京地铁昌平线南延工程信息后,便写下了一篇关于优化站点规划的建议,阐述居民们出行的困难。之后,时任北京市人大代表、民建海淀区委会主委的王玉梅通过代表议案的方式递交了它。

  这份建议很快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讨论研究,最终确立了在昌南线上增设小营西路站的新规划。今年5月,朱房北站(原小营西路站)通过验收,很快就将开通。

  从2004年到2022年底,清河支部的会员们一共递交了749篇信息建议,除了交通话题,这些建议还聚焦文体服务、治安管理、城市更新等大事小情,尽己所能、建言献策,助力清河地区的基层治理。

  保护明代古桥和古墩台

  除了助力新清河的发展,传承清河历史,是支部成员们赋予自身的另一项责任。

  广济桥(原清河桥),是老一辈人心中清河的象征。1747年,清高宗弘历路过此地时,曾写下五言排律《过清河桥》,描绘“鱼跃破渚烟,鹭飞点芦穗”的美景。

  但城市的飞速前进,使得它被当代人慢慢遗忘。“上世纪八十年代,广济桥被整体迁移到小月河上,当时桥上成了停车场,文保碑也只剩下了一个光秃秃的基座。”刘蕴如说。

  为使古桥重新焕发生机,民建会员刘惠决定呼吁各界将广济桥保护起来。她提出建议后,文保单位很快做出回应。清河街道办事处以传承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为目标,加大了对古桥的保护和治理。如今,桥头的石碑已经补上,桥面也不再是拥挤不堪的停车场,这座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明代古桥又成为人们观赏美景的地方。

  祖祖辈辈生活在清河、曾写就五十万字清河史的杜泽宁也热心于文物保护事业。“今年4月,杜泽宁老师联系我,希望能够呼吁共同保护一座隐藏在民房中的古墩台。”刘蕴如说。这座位于清河三街平房区的墩台,过去被周围民居包裹住,很难看到,随着海淀区老旧小区拆迁,被人们重新发现。

  “古墩台是清河地区历史的见证,将它保护起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历经朝代更替、岁月变迁,墩台东侧已存在局部的坍塌。在街道的协调支持下,二人结合现场的调查和研究,立刻着手撰写了建言信息。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对墩台进行了初步观察和评估,这座历史遗迹蕴藏的价值和意义,正被重新探寻和发掘。

  2022年,清河街道打造了综合性党群阵地,民建清河支部也搬进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清河红桥统战之家”,广济桥、地铁站的照片都贴在了崭新的展板上。伴随着更多民建会员投入到清河社区的基层建设中,这里也会变得更丰富、更精彩。(完)(《中国新闻》报 作者 王曦泽 报道)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