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11:24:54 来源: sp20250108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日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业内专家表示,《条例》的出台拔高了碳交易管理制度的层级,开启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法治新局面,为碳排放权市场的运行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明确监督管理体制 强化碳排放权交易管理
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在制度体系、技术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进一步明确监督管理体制,是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重要方面。
司法部、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明确,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认为,上述规定明确了生态环境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有助于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作用,构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联合监管体系。
为提升监管效能,《条例》还规定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平台,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全过程监管,并与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条例》从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范围以及交易产品、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重点排放单位确定;碳排放配额分配;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碳排放配额清缴和市场交易等六个方面构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
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业内专家表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的确立,为我国碳市场运行管理提供了法理依据,在碳市场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强化主体责任 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
真实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良好运行的基础。在2021年全国碳市场建立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但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的问题较为突出。
对此,《条例》从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四个方面作出规定,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
其中,在处罚力度方面,《条例》提出,对在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检验检测、年度排放报告编制和技术审核中弄虚作假的,规定了罚款、责令停产整治、取消相关资质、禁止从事相应业务等严格的处罚,并建立信用记录制度。
徐华清认为,相较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条例》行政处罚力度有大幅提升,有助于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有效保障碳排放数据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竺效表示,针对碳排放权交易实践中的数据质量管理问题,《条例》在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如实报告碳排放数据义务、数据的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保存义务以及相关法律责任之外,还进一步规定了技术服务机构的责任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
“《条例》通过明确规定重点排放单位、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等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加强了对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监督管理,有利于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竺效说。
徐华清表示,《条例》的出台为进一步强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下一步,应积极落实《条例》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责编:方经纶、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