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1:41:28 来源: sp20241116
《翱翔云端的风筝》:胡海林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理清了“道”的叙事逻辑,就找到了结构故事与推进情节的关键,有炽热爱国心的人物形象自然有血有肉,立体丰满。
百多年前,一位漂泊海外的22岁华侨青年,做出看似天方夜谭的决定:造飞机。这位青年立下“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的誓言。那是在1906年,离莱特兄弟的人类首次飞行不到3年。次年,他凑了不到1000美元,在大洋彼岸的一座农场开启了逐梦蓝天的人生篇章。
这个青年名叫冯如,出国前是一个仅读过3年私塾的中国乡村少年。冯如怀揣着做一名工程师的梦想,憧憬着去“金山”练就制造西洋机器的本领,回馈乡梓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在背井离乡,随舅舅踏上大洋彼岸的那一刻,冯如就体验到了身处异国他乡的艰难,但这并没有让他失去梦想。
这样一个出身平凡却心怀祖国的人物,深深吸引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开始追寻冯如奋斗的足迹。我研读了卷帙浩繁的资料,走访了他的故居与后人,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看见了他从自我谋生到追求理想、报效祖国的人生路径。丰富的素材坚定了我创作《翱翔云端的风筝》的信心。
韩愈说“文以载道”。如何用文字完成这个人物的塑造,将他为国奋斗立志的“道”精准地表现出来,是我写作的挑战所在。虽然人物本身的故事并不需要加工虚构,只要忠实记录就足以感人。但显然,在国际视野下讲述一个彰显中国人坚韧不拔精神和卓越创造力的故事,无疑需要写作者锤炼语言、提高艺术感染力,更需要将人物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去塑造、去丰满。
为此,我放大叙事的宏观背景,力争再现20世纪初中国的积贫积弱,以及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鼎盛时的西方社会与世界航空工业的发轫景况。我尝试将晚清时期的民生凋敝与日益繁荣的西方城市进行对比,将这巨大差异浓缩到人物的工作生活中,以此表现其性格与情怀,让冯如的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彼此浸透交融,在市井里巷的烟火气里,凸显其个人奋斗背后的浓厚家国情怀。
理清了“道”的叙事逻辑,就找到了结构故事与推进情节的关键,有炽热爱国心的人物形象自然有血有肉,立体丰满。在整部作品中,无论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地研造飞机,还是携机回国、开创中国航空事业并为之壮烈牺牲,故事讲述始终围绕着冯如“大丈夫当以有用之学,为国家之强名留史册”的信念展开。贴着爱国之情写,展现了冯如作为中国航空先驱,与美国的莱特兄弟、法国的伏瓦辛兄弟等国际航空先驱精神世界的不同:冯如研制飞机是为了“航空救国”。我试着以点带面,用冯如的个人经历折射一代华侨、一代中国人的艰难求索,让百余年前的故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在创作中,我将“风筝”作为主体意象贯穿全文。风筝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发明,代表着人类对蓝天的向往;风筝还是现代航空先驱们灵感的直接来源,启发了滑翔机的设计。冯如的人生经历蕴藏着这些意涵,也宛如一只翱翔天际的风筝。漂泊在外,羁旅天涯,但始终由长长的线轴牵引,那是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牵挂。时光荏苒,今天的中国,已经摆脱贫困落后,成为创新创造的热土,今天的我们,有了放飞梦想更加广阔的天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6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