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说】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对“中国产能过剩论”不买账:阻碍正常全球贸易,损害各国共同利益

发布时间:2024-12-15 09:48:31 来源: sp20241215

  中国日报网4月25日电 近期,部分美西方政客和媒体频繁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渲染中国经济给美欧带来的挑战,令企业陷入危险之中。然而,“中国产能过剩”对全球市场构成威胁的说法有悖于经济原则和常识,根本站不住脚,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管自然对此也不买账。

  美国财政部长16日在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期间声称,中国对新能源领域的补贴制造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是她并没有认识到的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不取决于补贴,而在于庞大市场所推动的供应链完整性和产业集中度、充分的市场竞争以及快速的技术升级。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近20年来在核心技术开发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和新技术有着很高的接受度,庞大的市场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令许多汽车企业优先考虑在中国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

  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表示,中国凭借尖端技术以及成熟、全面的产业链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并且培育出了许多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

  此外,基础经济学原理表明,一旦国内需求得到满足,剩余产品自然会到其他地方寻找市场,这也是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惯常做法。

  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数据,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四倍多。结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20.3万辆。也就是说,对于新能源产品而言,全球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

  同时,与“产能过剩问题”相反,全球绿色能源产能并非供过于求,而是严重短缺,清洁能源行业正极力地满足需求。面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也都正努力向清洁能源转型。而随着中国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其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为各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支持,助力全球经济增长。

  因此,中国并不是问题所在,各项数据和事实也表明了这一点。对于“中国产能过剩论”这一“中国威胁论”的新变体,经济学家、分析人士以及企业高管也并不买账。他们表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全球企业和消费者自主决策的结果。

  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Albert Park)指出,并没有充分证据支持“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的担忧。他认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通过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来解决非竞争性问题,但没有有力的证据表明这两种做法适用于中国。

  彭博社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大多数主要出口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完全符合国际公认标准。与将“产能过剩”问题“甩锅”中国的说法相反,实际上,美国及欧洲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其自身的相对低效率。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目前都正在电动汽车领域实施强力的补贴政策,例如美国政府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向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产业提供了369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和补贴,一些欧洲国家也在实施对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补贴措施。如此“双标”显而易见,美西方背后的算盘亦是如此。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邢自强也提到,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就是该国有史以来对清洁能源和气候行动的最大投资。他表示,“(实施)刻意针对中国的产业政策,暗示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政府补贴,这不公平”,许多国家都通过政府补贴及产业政策推动战略性产业和生产力发展。

  此外,观察人士认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只是用来抹黑和打压中国经济的又一政治工具,藏在这种诽谤背后的是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而它所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球贸易受到阻碍,损害的是各国的共同利益。

  (编译:高琳琳 编辑:马芮 韩鹤)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