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要迎着问题讲(师说·讲好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4-12-21 08:13:29 来源: sp20241221

  新邮件来了——每周日晚8点至12点,坐在电脑前,打开邮箱,查看、回复学生的疑问,已是我的工作习惯。

  我教授的课程是“思想道德与法治”,内容涵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主要面向00后的大一新生。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回应学生关切,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

  上好思政课,要坚持问题导向,迎着学生的问题讲。学生关注什么,有哪些疑惑?走近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答疑邮箱由此而来。交流最频繁的一个学期,我回复了学生488封邮件。这些问题中,有选专业、谈恋爱、学业压力方面的日常生活困惑,也有涉及人工智能、国际局势等的社会热点问题。我把有代表性的问题“合并同类项”,凝练成为教学专题,在课堂上像“剥洋葱”一样,把问题掰开、揉碎,一环扣一环地讲清楚、讲明白。

  邮件中,不少学生提到“躺平”和“内卷”。看似矛盾的选择,背后其实是学生对如何把握人生方向存在困惑。对此,在讲授教材中“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相关内容时,我带领学生探讨“人生的青春之问”。

  课堂上,我们“穿越”历史长河,阅读马克思写给父亲的信,翻阅周恩来写下的旅日日记,回望钱学森的大学回忆——在这些时间点上,他们的年龄和台下同学们的年纪相仿。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的青春怎样度过,他们是否也曾经历迷茫,又如何把握人生方向?课堂的“抬头率”说明学生们渴望获得答案。

  更进一步,我从前辈们博览群书、反思学习、投身实践的经历讲起,激励学生从“书斋”到“田野”,触摸真实的社会,找寻个体的定位。接着,又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青春的困惑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选择、看待人生。我希望学生明白,思政课不只讲授那些“仰望星空”的道理,也提供“脚踏实地”的方案。

  我还尝试把更多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投稿、筛选、投票等方式,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进行讨论。“是否应支持全球技术共享”“如何看待社交‘搭子’”“性格测试为什么流行”……这些问题从学生当中来,又经过热烈讨论、分析思考,回到学生当中去。

  去年夏天,本科生毕业典礼前,我和其他老师一道为学生录制了寄语:

  不知道我们课上探讨过的问题,大家都有答案了吗?人生很长,很多问题或许不能马上找到答案,但直面问题的勇气、分析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也是最好的答卷。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报记者吴月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8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