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乡村振兴加“数”跑

发布时间:2024-11-22 03:07:57 来源: sp20241122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应有之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已经被列为国家信息化发展十大优先行动之一。比起城市和工业发展来说,数字乡村建设虽然起步晚、困难多,但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村的治理模式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帮助农村去解决多年难以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改造着传统农村治理结构,从最初的农村电商、物流等新业态的出现,逐步演变为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信息化推进处二级调研员王耀宗:“在我们这样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小农大国,农业生产效率只有非农产业的25.3%,智慧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后劲、速度。”

  江西省崇仁县的彭香花把自家的三亩田流转给一家现代化生产理念的农业公司,建起了蔬菜大棚,自己则在公司里打工,负责大棚的日常管理。

  大棚里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墒情等信息,通过传感器实时搜集,汇聚到远端的智能数字平台,进行自动分析。例如土壤的肥力不足,平台会自动配比氮磷钾等各种元素,通过浇灌或者滴灌的方式进行自动化补肥。

  北京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设施农业其实很早就开始了,现在它的设施方式不大一样的地方是加入传感器,但不管它布多少,最后都汇集成数据,使得农民由过去凭经验种植变成了凭科学种植。”

  科学种植,靠的是数据,这就避免了经验不足、气象灾害等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蔬菜种植更安全,品质更优秀,价格也会卖得更高。这样的现代农业种植规模如果能够不断扩大,还会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降本增效,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彭香花不仅在大棚打工有一份收入,还能得到分红。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在地里劳作,现在变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收入大大提高,也不必再付出那么多的辛劳,这就是现代化数字农业带来的机遇和变化。而数字农业在中国,小到一农一户,大到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王耀宗:“现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提供全程智能化的农事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水平。把小农户带入到大市场中,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也为解决农业生产关系带来一次重大变革。再例如通过北斗卫星导航,通过对收割机具精准调控,实现了对小麦的精准化智能化收割,可以把小麦收获的减损率从原来的3%减少到1%,每减少一个百分点的损失就是25亿斤粮食。”

  系统装配北斗导航的农机装备,可溯源和监测的规模化养殖场、生鲜乳收购站,无人农场、无人牧场和无人渔场等,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种业、农机装备全面深度融合,正在勾勒出一个现代化数字农业的新未来。但目前也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王耀宗:“2022年,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已经达到了27.6%,但是在总体上我们的发展水平与国际相比还有10年左右的差距。一个是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亟待突破,特别是在高端专用传感器、关键模型算法、成套智能装备方面,我们跟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在智慧农业应用的规模总体偏小。”

  针对还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农业部等相关部门正在鼓励和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通过推广科技示范园区、智慧农业引领示范等方式,带动更多中小农户积极参与。将来的数字农业将推动并改变“谁来种、怎么种”的传统农业生产短板,还要在大的地域或全国范围内解决“种什么”的问题。

  这两年,在江西崇仁县的一些田间地头,一些农产品还没有成熟就被预订一空,这还是得益于智慧农业数字平台的建设。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显示全国很多蔬菜市场每种蔬菜的实时价格,甚至包括一段时间的价格走势。通过这种全国大数据的比对和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指导。

  江西力源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基地负责人樊云:“农产品种植有生长周期性,种植品类的话,我们要看价格趋势,如果是价格波动大的,我们不敢去冒险。”

  记者看到,现在数字平台上显示,近一段时间以来生菜的价格波动很大,而辣椒、油麦菜价格则平稳上升,有了这样的信息,农民在“种什么”的问题上就有了可参考的依据,避免了盲目性,规避了一定的市场风险。

  长久以来,农业生产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常常会导致农产品供需失衡,如果一个大区域或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可以共享,将会很大程度上破解这一难题。

  邱泽奇:“过去的农业始终在撂荒与供给过剩之间摇摆,比如猪肉又过剩了、蛋奶又过剩了、蔬菜又过剩了,第二年农民就不干了,不干就又紧缺,价格又上涨,然后两头抱怨。如果能够做全国性统筹,至少在市场信息上做全国性统筹,给农民一个选择的机会,这是数字农业最重要的贡献。”

  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这为农村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数字农业最重要的一个方向是建立包括供求信息、生产信息、气象和防灾等服务信息相融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信息共享平台。

  王耀宗:“建立一套数据共享机制和交易机制,让数据流动起来,更好地发挥数据的要素价值作用。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就是要把数据的基础制度建立健全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数据的汇聚共享。在这个方面农业农村部和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推动建立农业农村的大数据平台。”

  数字农业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这些年来,各地方都在积极推动数字农业平台建设,但也出现了问题。不同的技术路线,某种程度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数据孤岛,平台之间难以数据共享。去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数字乡村标准体系。

  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政策规划处副处长熊希贤:“加强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我们认为对于推动破解当前数字乡村领域的基础设施、农机装备、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互联互通的难题,支持乡村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农业的未来,是全国农业信息联通共享,这将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改变大国小农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智慧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完善,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场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

  陈少华是崇仁县郭圩乡的一名垃圾清运员,负责郭圩乡8个行政村556个点位的垃圾清运工作。过去,一些位置比较偏远、人口稀少的村庄,垃圾桶什么时候满了需要清运,他自己也弄不清楚。而现在,垃圾桶里装上了传感器。

  “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围绕村容村貌、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进行技术赋能,实现了农村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前不久,村民罗冬英发现村头路边长满了杂草,就用手机拍了两张照片上传到长效管护平台,没想到很快村里就派了除草人员进行清理。

  村民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有关部门积极交办解决问题,这就有了接诉即办的雏形。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进行终期评估,有28%的试点地区认为目前涉农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利用仍面临制约。问卷调查显示,34.8%的乡镇公务员和村干部认为乡村治理数字化方面存在数据壁垒问题。

  熊希贤:“部分地区认为平台就是数字化,大屏就是智能化,存在模糊认识,导致了重建设、轻运营,重平台、轻场景问题的存在,数据共享不足,部分地区信息系统的建设还较为分散,特别是像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还有待提升。”

  便民性是数字平台建设的重要方向。很多地方的数字平台办理事项还不能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需求,各职能部门的数据缺少协同互联,一网统管没有实现。而与之相对应的“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一网通办下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也难以建立起来。这也是很多地方村民对数字乡村治理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熊希贤:“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制定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其中专门部署实施了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这两个专项行动,目标是推动互联网加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以及发展互联网加教育、互联网加医疗健康以及社保和就业、普惠金融这几个方面的服务工作,推动涉农数据的整合共享,提升涉农服务全程网上办理比例,让更多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数字乡村不能少,也不能成为短板。数字乡村的目标,是让农村的生产生活更便利,产业发展更智慧,乡村治理更科学。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不断推动数字技术同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才能有更多新动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唐炜妮】